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巨分子云核CO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相关关系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09:34

  本文选题:星际介质 + 分子云 ; 参考:《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4期


【摘要】:利用两个已发表的COJ=1-0观测样本,结合12CO(1-0),13CO(1-0)和C18O(1-0)与红外IRAS4个波段数据,对29个COJ=1-0基本完全成图云核计算了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如云核尺度、维里质量、12CO(1-0),13CO(1-0)与C18O(1-0)的总光度、红外光度等.给出了12CO(1-0),13CO(1-0)和C18O(1-0)光度与红外光度及它们比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讨论恒星形成率(红外光度)与分子气体示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OJ=1-0同位素光度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且COJ=1-0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均有一定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如河内47个巨分子云核和河外65个星系HCNJ=1-0与红外光度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好.这些也许暗示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效率主要依赖于高的气体体密度而并非高的柱密度.
[Abstract]:Using two published COJ=1-0 observation samples, combined with 12CO (1-0), 13CO (1-0) and C18O (1-0) and infrared IRAS4 band data, some basic parameters of 29 COJ=1-0 basic complete mapping cloud nuclei are calculated, such as cloud kernel scale, virial mass, 12CO (1-0), 13CO (1-0) and C18O (1-0) total luminosity,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so on. 12CO (1-0) and 13CO are given. (1-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minosity of the C18O (1-0) and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their ratio,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the molecular gas tra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minosity of the COJ=1-0 isotop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J=1-0 isotopes and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but the correlation is not as good as th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CNJ=1-0 of 47 giant molecular clouds and 65 extragalactic galaxies with the infrared luminosity and its ratio is good. These may suggest that the star formation rate and stellar formation efficiency depend mainly on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gas rather than the high column densit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批准号:10425313,10833006,1062130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7CB815406)资助项目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唯诚;;隐藏的宇宙[J];科学24小时;2011年09期

2 宁长春;单增罗布;徐刚;索郎桑姆;陈天禄;张辉杰;周毅;;西藏羊八井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的科学意义[J];西藏科技;2011年08期

3 杨戟;;中国射电天文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5期

4 吕谷靖;邵琅;金志平;韦大明;;尘埃消光对伽玛射线暴余辉的影响[J];天文学报;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陈阳;;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建军;;超新星遗迹G21.8-0.6和G32.8-0.1的CO(1-0)观测[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晓辉;;中德银道面6厘米偏振巡天进展[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金龙;;超新星遗迹IC443和Cas 1572周围分子云的毫米波和亚毫米波观测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6 梁艳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娜;;在1540MHz对五颗脉冲星的长期星际闪烁观测[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仲崇霞;杨廷高;;综合脉冲星时算法的小波分析与维纳滤波方法[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9 ;高能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10 陈阳;张帆;R.Williams;Q.D.Wang;;跨越密度间断面的爆震波演化解[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超;大麦哲伦银河系存在无星分子云[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钱铮;日发现多个“星系种子”[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毛磊;人类文明使者飞临太阳系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张唯诚;逆行行星挑战宇宙规则[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记者 曹玲娟;中外科学家:6360光年[N];人民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胡唯元 朴淑瑜;创新发展重实效[N];科技日报;2007年

7 陈佳凝;探索触角伸向无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王艳红;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发现有机分子[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金 慧;《自然》聚焦“旅行者一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记者 陈超;日发现星球诞生的初级阶段[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项金根;用高角分辨的X射线点源的晕研究星际尘埃的空间分布[D];清华大学;2005年

2 周鑫;超新星遗迹与周围环境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陈曦;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和恒星SiO脉泽的谱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6 毛业伟;近邻星系中星族和尘埃的紫外红外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8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磊;恒星与行星的形成过程中的分子云核坍塌[D];吉林大学;2008年

2 苏江波;活动星系核中视超光速源的统计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3 龚景;新尘埃模型的分析及其消光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金玉;脉冲星流量密度变化和星际闪烁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庞晓莹;基于疏散星团的银河系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战雷;星系的累积恒星初始质量函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陶炎芬;原行星盘演变的粘滞扩散阶段[D];吉林大学;2010年

9 陈哲;r-过程元素产量、产区及星系化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金;河外水脉泽源的X-ray卫星观测数据分析[D];广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1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941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