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冰期天文理论的创立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8-05-29 01:08

  本文选题:轨道参数变化发现 +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冰期天文理论是运用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转轴进动的3种参数的变化幅度与周期来解释上新世—第四纪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一种理论.该理论1842年由Adhemar提出,经过Croll发展到Milankovitch最终完成,经历了整100年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深海、黄土、冰芯等大量的地质记录都揭示出3种周期变化,证实冰期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冰期天文理论带来了一些概念上的修正.但是,Berger计算的天文曲线至少从6 Ma以来展示同一规律的变化,然而地质记录却显示清晰的分段响应模式:41 kyr的地轴倾角周期在5.3~1.4 Ma期间一直是记录曲线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冰川作用只是在2.7 Ma BP才开始大规模出现;0.8 Ma开始100 ka周期转变为主要周期,称之为中更新世转型(MPT).还有:11阶段和全新世是2个偏心率很低的时期,但记录中却是冰期—间冰期振幅最大的时期,即大的间冰期为何出现于低偏心时期;由间冰期进入冰期比由冰期进入间冰期时来得迅速,意味大冰盖建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消融则比较迅速.这些都是冰期天文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由地球响应系统的研究来探索答案.
[Abstract]:The theory of glacial astronomy is a theory of explaining the alternating change of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epoch during Pliocene and Quaternary using the variation range and period of three parameters of Earth orbit eccentricity, earth axis inclination angle and earth rotation axis precession.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Adhemar in 1842 and developed from Croll to Milankovitch. Since the 1960s,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records such as deep-sea, loess and ice cores have revealed three periodic changes, which confirm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stronomical theory of the glacial age, and have also brought some conceptual amendments to the astronomical theory of the glacial age. However, the astronomical curve calculated by Berger shows the same regularity since at least 6 Ma. However, the geological records show that the clear piecewise response model: 41 kyr i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recorded curve during the period of 5.31.4Ma. It was only at 2.7 Ma BP that the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egan to occur on a large scale at 0.8 Ma and began to transform from 100 ka cycle to the main cycle, which is called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MPT). There are also two periods of low eccentricity in the stages of: 11 and Holocene, but the largest amplitude of glacial to interglacial period is recorded, that is, why the large interglacial period occurs in the low eccentricity period;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glacial to interglacial is faster than that from interglacial to interglacial, which means that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construct the large ice sheet, and the ablation is more rapid. These are questions that the glacial astronomical theory itself cannot explain, and are being explored by the Earth's response system.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14)
【分类号】:P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尚哲;冰期天文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冰川冻土;1994年01期

2 丁仲礼;;米兰科维奇冰期旋回理论:挑战与机遇[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尚哲,李吉均,张世强,赵井东;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地貌与冰期[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孙枢;王成善;;“深时”(Deep Time)研究与沉积学[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3 杨学祥;与地球膨胀有关的数值估计[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4期

4 鹿化煜;王先彦;孙雪峰;王晓勇;弋双文;周亚利;刘全玉;;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7年02期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宋秀环,陈殿友;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6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7 ;Effect of precessio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20期

8 徐方建;李安春;;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技导报;2010年09期

9 李南;陈星;;第四纪冰期循环40ka周期的一种解释以及模拟尝试[J];科学通报;2007年10期

10 刘晓东;石正国;;岁差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Dongyan Liu;[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孙晗杰;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廷勇;重庆地区石笋古环境信息影响因素及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杰;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眭素文;松辽盆地旋回地层的地球物理替代性指标及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国栋;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旋回地层与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伟;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高频旋回识别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韩林;雾迷山旋回的基本相序模式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张平;罗布泊LS2钻孔记录的我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4 裘琳;秦皇岛市及周边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郑承志;燕山东段中元古界蓟县群层序地层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现彬;天山北麓典型黄土磁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向烨;南通市第四系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路硕;宿迁市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学祥,白岩,郑文瑞,刘淑琴;行星摄动与10万年周期的冰期与间冰期交替[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2 米歇尔·鲁斯;骆幼玲;;海洋向大陆进攻[J];世界科学;1984年11期

3 陈吉航;;下一个冰河时代[J];大自然探索;1990年02期

4 王绍武;;岁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5期

5 刘杰;孙义燧;;交会轨道的混沌区域[J];天文学报;1991年03期

6 A.Berger ,吴智勇;地质时期古气候研究中的天文周期的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3期

7 吴晓梅;孙勇;;对Kuiper带天体动力学演化的数值模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吴晓梅;;Kuiper带天体轨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9 李冀;孙建安;付瑞娟;;银盘恒星的金属丰度与轨道参数的关系[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3期

10 ;日长夜短和日短夜长[J];新农业;198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晓梅;;共振Kuiper带天体轨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吴晓梅;;共振Kuiper带天体轨道稳定性研究[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易照华;;关于近地天体可能成‘天灾’的问题[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陈刘成;韩春好;陈金平;;广播星历参数拟合算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郑文光;;浅析教科书中的“月亮”单元[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廖德春;廖新浩;周永宏;;风对Chandler摆动的激发[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葵;李愉;;地球转速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及长期预测问题[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8 王国民;;中国SONG望远镜介绍[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李向东;;毫秒射电脉冲星的一种新的形成机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马伟宏 记者  解悦;今日夏至,白昼最长[N];南京日报;2006年

2 栾海;火星北半球可能有冰冻水[N];中国矿业报;2002年

3 实习生 张梦然;为期11年的新一轮太阳活动周期到来[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徐清扬;后天来临,今年冬至“早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路接;今年春分为何来得早[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记者 苏稻香 通讯员 李建基;冬至年年有今年早一天[N];南方日报;2008年

7 郑晓春;地球气温升速加快前所未有[N];中国海洋报;2004年

8 朱振全;炎炎长夏缘何故[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 记者 徐机玲 蔡玉高 崔军强 冯源;火星与地球:6万年来今最“亲”[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李忠将;贵州石笋或藏谜底[N];贵阳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左庆林;Kuiper带天体原始分布的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房建军;SKBOs轨道演化的动力学模拟[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建安;银河系薄盘和厚盘恒星的金属丰度与运动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龙;银河系中球状星团的空间分布、运动轨道及Monte Carlo模拟[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石维彬;钡星系统轨道根数分布及丰度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晓梅;Kuiper带天体的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星星;太阳X级耀斑及相关现象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8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948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3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