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点源透射比测试的高性能光陷阱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1:46

  本文选题:光学测量 + 点源透射比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1期


【摘要】:在高精度的点源透射比测试中,测试环境中背景杂散光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提高点源透射比的测试精度,研制了一种可有效抑制背景杂散光的高性能光陷阱系统。依据点源透射比测试理论和光辐射能量传输理论,给出了光陷阱主要设计参数与点源透射比测试误差的定量数学关系;提出了背景杂散光各级散射路径全面可控的光陷阱设计思路,大大增加了背景杂散光到达成像视场前的散射次数;通过多种光陷阱模型的仿真比对实验,验证设计思路和模型的优越性。实验结果显示:Φ20 m的光陷阱系统可使口径Φ2 m、外形尺寸约2.8 m×3.5 m×11 m的光学系统的点源透射比测试误差达到1.49×10-10,较相同实验室空间下未使用光陷阱的测试系统降低了约4个数量级,较相同实验空间下国外现有光陷阱方案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可用于大型太空望远镜的高精度点源透射比测试。
[Abstract]:In high accuracy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measurement,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stray light can not be igno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a high performance optical trap system is develop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background stray light. Based on the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measurement theory and the light 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theory, the quantitativ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optical trap and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the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idea of light trap with controllable scattering path of background stray light at all levels is put forward,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scattering of background stray light before reaching the imaging field of view, and the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experiments of various optical trap models are carried out. Verif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design idea and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of the optical system with diameter 桅 2 m and shape size about 2.8 m 脳 3.5 m 脳 11 m can reach 1.49 脳 10 ~ (-10), which is about 4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ystem without light trap in the same laboratory spac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optical trap schemes in the same experimental space,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 of large space telescopes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07114)
【分类号】:TH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曹智睿;付跃刚;田浩;;空气洁净度对点源透射比测试准确度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6年01期

2 徐亮;赵建科;薛勋;周艳;刘峰;;月基望远镜杂散光PST研究与测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04期

3 杨林;李达;崔天刚;陈波;;空间太阳望远镜在紫外波段成像检测中的杂散光测量和消除[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7期

4 王治乐;龚仲强;张伟;王付刚;;基于点源透过率的空间光学系统杂光测量[J];光学技术;2011年04期

5 任智斌,卢振武,刘玉玲,李凤有,曹召良,孙强;Mie理论归一化散射光强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3年01期

6 黄惠杰,赵永凯,任冰强,程兆谷,杜龙龙,路敦武;尘埃粒子的半导体激光散射测量[J];中国激光;2002年12期

7 廖胜,沈忙作;R-C光学系统可见光杂光PST的研究与测试[J];光电工程;1998年S1期

8 廖胜,沈忙作;红外光学系统杂光PST的研究与测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修武;李瑶;胡秀兵;李琰;;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6年10期

2 王雪敏;申晋;朱新军;王雅静;孙贤明;尹丽菊;;角度组合对多角度动态光散射测量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6年08期

3 徐亮;高立民;赵建科;刘峰;周艳;李朝辉;杨菲;赵青;;基于点源透过率测试系统的杂散光标定[J];光学精密工程;2016年07期

4 鲁强;曾飞;张玉良;张鑫;乔彦峰;;天空背景辐射对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年07期

5 陆强;于清华;孙小进;;户外直接测试太阳杂散光对相机影响的一种新方法[J];红外;2016年05期

6 牛占彪;;基于LED球泡灯扩散灯罩的亮度均匀性设计[J];中国照明电器;2016年04期

7 李朝辉;赵建科;徐亮;刘峰;郭毅;刘锴;赵青;;点源透过率测试系统精度标定与分析[J];物理学报;2016年11期

8 张东阁;傅雨田;;中波红外鱼眼镜头杂散辐射仿真分析[J];红外技术;2016年02期

9 蔡祥义;程志华;陈毅;;手持式颗粒浓度检测仪[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年01期

10 曹智睿;付跃刚;田浩;;空气洁净度对点源透射比测试准确度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宪亮;刘若凡;苏红雨;曾道全;刘夏茹;;红外系统杂散光测量装置[J];红外技术;2014年12期

2 徐亮;赵建科;薛勋;周艳;刘峰;;月基望远镜杂散光PST研究与测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04期

3 徐亮;赵建科;薛勋;刘峰;胡丹丹;;月基望远镜探测能力的地面标定[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5期

4 李晓平;王钢;胡亭亮;;高精度杂散光测量系统分析[J];红外技术;2011年09期

5 杨林;李达;崔天刚;陈波;;空间太阳望远镜在紫外波段成像检测中的杂散光测量和消除[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7期

6 王治乐;龚仲强;张伟;王付刚;;基于点源透过率的空间光学系统杂光测量[J];光学技术;2011年04期

7 张军强;吴清文;颜昌翔;;星载成像光谱仪杂散光测量[J];光子学报;2010年07期

8 杨利华;樊学武;余舜京;张向明;邹刚毅;;一种新型挡光环的设计[J];应用光学;2010年01期

9 钟兴;贾继强;;空间相机消杂光设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3期

10 钟兴;张雷;金光;;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消除[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天雄;白剑;黄治;汪凯巍;;全景环带成像系统的杂散光分析及抑制[J];光学学报;2013年05期

2 印建平,宋从龙,陆志伟;激光拉曼分光计中超低杂散光的测试[J];光学学报;1990年02期

3 印建平;;激光喇曼分光计超低杂散光测试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光散射学报;1990年01期

4 朱涵如;喇曼分光仪中杂散光的测试[J];光学学报;1985年08期

5 岑兆丰;李晓彤;朱启华;;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3期

6 钟兴;张雷;金光;;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消除[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2期

7 陈学;孙创;夏新林;;基于区域分解和逐级光线分裂的杂散光分析[J];计算物理;2012年06期

8 李岩;刘剑峰;;红外光学遥感器内杂散光和外杂散光的综合抑制研究[J];光学学报;2013年09期

9 史云飞;;光学仪器中杂散光抑制技术的探讨[J];应用光学;1984年01期

10 谭吉春,景峰,朱启华,王道伟,阎述卓,刘勇;多通放大器腔内杂散光[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石恩涛;;空间光谱仪系统的杂散光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2 王春雨;王昀;廖志波;;透射式系统杂散光分析研究[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叶露;;光纤在杂散光系数测试装置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赵飞;王森;;兴隆站φ1米口径天文光学望远镜杂散光效应的优化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留浩飞;岑兆丰;李晓彤;邓诗涛;朱启华;张清泉;;多程放大激光器杂散光特点及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开宇;金宁;侯阳;;基于杂散光分析原理对288×4红外热像仪的光度无效性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蔡颂仪;谢荣;;SPEX1403双单色仪杂散光测定[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8 朱涵如;;喇曼光谱仪中杂散光的测试[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9 孟庆华;;基于线阵CCD的平像场光谱仪杂散光测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腾飞;水色成像光谱仪杂散光特性分析及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陆强;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相机杂散光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汪洋;红外探测器组件杂散光分析及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殷可为;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5 李达;反射式日冕仪的设计与杂散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正;白光日冕仪杂散光抑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慧杰;大数值孔径生物显微物镜杂散光分析及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黄平贤;激光系统中光传输仿真及其验证[D];浙江大学;2016年

4 朱李核;微型光谱仪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6年

5 韩笑;NVST多波段光谱仪杂散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6年

6 姚俊;标准星模拟器及杂散光测试系统分析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金玉希;荧光检测器杂散光分析与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胥全春;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杂散光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韦琪;地基太阳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红外杂散光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10 高郭鹏;双反射系统的杂散光抑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1975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975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4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