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荣;林宣滨;潘治政;孔旭;;E+A星系的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1年01期
2 郑政,吴宏,毛淑德,夏晓阳,邓祖淦,邹振隆;极亮红外星系的HST面源测光研究[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3 温学诗;;有趣的太空大蝌蚪——天龙座蝌蚪星系[J];太空探索;2006年12期
4 赵君亮;;星系碰撞和星系并合[J];自然杂志;2006年02期
5 赵丽芳;袁启荣;;星系团Abell2255的恒星形成性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邵莉;揭开星系形成的奥秘[J];天津科技;2004年01期
7 康熙;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05年02期
8 魏明霞;张华伟;刘晓为;;银河系厚盘恒星元素丰度研究[J];天文学进展;2006年01期
9 康熙;;银河系卫星星系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1年01期
10 马弭,俞允强,陈时;超新星爆发与原初云的质量流失[J];中国科学A辑;198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张奉辉;;双星对恒星形成率的影响和新一代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4 郑宪忠;;Cosmic Star Formation in the last 8Gyrs[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冬妮;景益鹏;Kohji Yoshikawa;;暗物质晕的角动量分布及星系形成(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7 ;银河系子结构和暗物质湮灭在羊八井实验上的观测[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邵正义;;疏散星团和银河系结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星系、宇宙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10 陈建生;杨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介绍[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星系形成可能存在通用规则[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蒋家平;国际合作研究挑战星系形成模型[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陈超;日发现系外银河边缘星系形成活跃[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吴长锋;银河系可能诞生于宇宙早期[N];科技日报;2006年
5 刘霞;天文学家观测到5个遥远星系[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武卫政;宇宙早期就存在大质量星系[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钱铮;日发现多个“星系种子”[N];人民日报;2006年
8 吴m#麓;百亿年前星光抵达人眼[N];北京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姜海;英发现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新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10 记者:游雪晴 实习生:高琪;巡天遥看一千河[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菁;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方官文;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邓新发;运用团分析统计方法(Cluster analysis)研究星系的分布规律[D];南昌大学;2012年
4 范璐璐;高红移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赵东海;高红移星系的成团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6 郑振亚;深场中的高红移星系和活动星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谭颖;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舒新文;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与铁Kα发射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操小凤;X射线双星快速光变研究与伽玛暴的光度和红移统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孔思伟;伽玛暴余辉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多波段辐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炜;同等质量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尺度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燕针;SDSS DR7相互作用星系样本的选取及性质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何莹莹;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及其环境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战雷;星系的累积恒星初始质量函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丽芳;星系团的恒星形成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景伟;星系团内成员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东海;宇宙恒星形成历史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9年
9 刘晓亮;Lyman Break Galaxies的恒星质量函数的理论预期[D];南昌大学;2006年
10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30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