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星与Ⅱ型超新星爆发的数值模拟
[Abstract]:Based on the former star input data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mass drop and mixing, the processes of star core collapse, shock wave propagation and burst energy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under the one-dimensional spherical symmetric instantaneous burs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density, temperature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the former star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burst of II supernova. Howev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can not realize the instantaneous burst of the supernova.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65004)
【分类号】:P14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妙静;韦怀勇;潘江洪;;质量损失对贫金属AGB星表面丰度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妙静;张栩宁;潘江洪;丘秀强;;物质吸积的外赋AGB星参数化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妙静;丘秀强;潘江洪;张栩宁;;新前身星模型对超新星爆发的影响[J];天文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妙静;张栩宁;潘江洪;丘秀强;;物质吸积的外赋AGB星参数化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朱少林;王晓琴;罗志全;;基于Ia型超新星理论的哈勃常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高杰;罗志全;刘伟伟;李港;;不透明度对Ia超新星极大光度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The effects of ion screening on neutrino-nucleus interactions in core-collapse supernova explosions[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10年07期
5 罗志全;刘门全;彭秋和;;压强梯度与前身星模型Ws15M_⊙超新星爆发[J];天文学报;2008年01期
6 刘门全;张洁;罗志全;;电荷屏蔽对Ⅱ型超新星瞬时爆发能量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7 谭劲;;旋转对超新星塌缩时标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门全;核塌缩型超新星及其中微子驱动的星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郭广海;弯曲时空中的标量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建辉;Ⅱ型超新星爆发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黎小慧;超核密度压缩参数对Ⅱ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丘秀强;II型超新星爆发机制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雄平;坍缩阶段中微子对II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蔡新贵;II型超新星的物态方程与爆发能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严剑文;II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丰度梯度和压强梯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妙静;韦怀勇;潘江洪;;质量损失对贫金属AGB星表面丰度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妙静,张波,厉光烈;AGB星演化过程中的元素核合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2年03期
3 张妙静,张波,刘继宏,厉光烈;贫金属星的表面丰度与慢中子俘获过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4期
4 张妙静,张波,厉光烈;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分布与AGB星慢中子俘获元素[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11期
5 梁斌,董会宁;太阳系的膨胀(英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汪惟中,张锁春,谢佐恒,王贻仁;超新星爆发的前身星模型研究[J];天体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7 汪惟中,张锁春,王贻仁,谢佐恒;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激波传播[J];天体物理学报;1997年01期
8 张锁春,谢佐恒,王贻仁,汪惟中;Ⅱ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成功的简单判据[J];天体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9 马光文,刘宇飞;关于引力红移专著论述的注评[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贻仁,姚进,汪惟中;广义相对论对超新星星核坍缩的影响[J];计算物理;1992年S1期
2 王博;;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及其相关天体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1期
3 李宗伟,王晓峰;Ia超新星:理论与宇宙学[J];天文学进展;2001年02期
4 胡守信;葛蕴藻;;特殊Ⅰ型超新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5 李宗伟;胡景耀;姜晓军;;超新星1993J的观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6 胡景耀;超新星——恒星死亡前演出的壮丽一幕[J];物理;1998年04期
7 汲培文,胡景耀;超新星的观测研究及其科学意义——兼论基础研究选题的指导思想[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3期
8 罗志全,杨树政,陶才德;电荷屏蔽与超新星前身星阶段fp壳层核的电子俘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钱树高;;衰减爆炸的超新星激励着粒子物理学家[J];世界科学;1988年03期
10 罗志全,彭秋和;电荷屏蔽与超新星前身星阶段电子俘获[J];天文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占文;;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与Ⅰa型超新星[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孟祥存;;Ia型超新星的Phillips关系的思考[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3 ;恒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4 彭秋和;;超新星爆发理论中某些重要问题的核物理问题[A];Workshop on Nuclear Astro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彭秋和;;核天体物理学及尚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彭秋和;;核天体物理学(暨粒子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疑难问题[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恒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宗伟;;超新星特性和宇宙学中应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龚云贵;;修改引力及暗能量[A];2010粒子物理宇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彭秋和;;中子星强磁场的物理本质——超相对论强简并电子气体Pauli顺磁现象[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理论分会场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梦然;科学家观测到巨型超新星爆炸过程[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霞;436年前超新星的光“回声”被捕捉到[N];科技日报;2008年
3 徐春浩;河南理工Ia超新星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0年
4 杨文;天体奇观:死亡恒星蜕变成超新星[N];北京日报;2009年
5 记者 顾钢 李山;德成功模拟双白矮星蜕变为超新星的过程[N];科技日报;2010年
6 方陵生 编译;具有根本影响的科学发现[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张巍巍;南极冰川中或存在古超新星痕迹[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梦然;宇宙还能“活”多久?[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张建松;我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将搜寻超新星[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凡;人与地球的亲密度超出了我们想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志全;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的相关物理过程及爆发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仇九子;用加速器质谱测量~(182)Hf的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孟祥存;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4 李正祥;天文观测对宇宙学的限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余聪;流体及磁流体力学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6 谢可夫;量子衍生图像处理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沈世银;星系大小分布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8 敖犀晨;规范引力下的宇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蕾;宇宙早期恒星形成中的负反馈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戴智斌;食激变变星的测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小慧;超核密度压缩参数对Ⅱ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建辉;Ⅱ型超新星爆发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坤;s+r星的元素丰度及中子俘获核合成参数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孟祥存;Ia型超新星前身星临界吸积率与金属丰度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5 刘一鸣;量子神经网络模型改进与提高[D];吉林大学;2007年
6 赵典;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描述的调制不稳定性、湍流、坍缩和逆级联[D];浙江大学;2011年
7 郭文;Ia型超新星对星族化学产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8 严剑文;II型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丰度梯度和压强梯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江;较重中子俘获元素r-process产量及其星系化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褚长亮;Ghost暗能量模型的稳定性[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7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31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