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星系内黑洞形成过程的熵演化

发布时间:2019-07-27 14:09
【摘要】:将星系中黑洞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序化的"整肃"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无序化的"撞击"阶段.从热力学角度和引力场论、量子辐射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阶段中星系系统熵(黑洞广义熵)的演化,得出星系中黑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熵减少过程的结论.
【图文】:

星系内黑洞形成过程的熵演化


上已面临不可克服的基本困难,其中必须对以下几个境.这些基本问题是:普适的规律?[4]熵减少过程?[5]是熵减少过程?4]第二章中第3,4节),明确地指出:“…本来Clau-有热力学理论应该,且只能适用于正能态系统,不应态系统的物质状态和演化…….”[4]此外,文献[5]严的条件,论证了Clausius热力学第二定律并非绝对普与Bokenstein的面积熵定理直接对立,从而否定了熵个问题:黑洞形成过程是熵增加过程,还是熵减少一个过程是物质粒子在黑洞中心体的引力场中被吸向第二个过程是高速粒子沿径向正面撞击黑洞视界面产21内黑洞形成过程的熵演化

星系内黑洞形成过程的熵演化


图2 球对称强引力源星云系统的能量密度函数引力dSi+?[W(ri)-Wg(ri)] (1)球层中的内能增量;Ti是第i球层的温度;dSi是第i层的熵第i层中自引力作的功.为简化讨论,假定球对称强引力源系=0,?W(ri)=0(2)Si-?Wg(ri)=0(3)diSi=?Wg(ri)Ti(4)统,,其温度是负定的,Ti≤0.在这个系统中粒子在“整肃”过前粒子所处的球面在缩小,因此在这个加速过程中粒子的自Ai=(-eκ8π)·(-edAi)=κ8πdAi≥0(5)i)=-κdAi=-d M≤0(6)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第十二中;
【分类号】:P14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昭镜;;Caratheódory定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邓昭镜;;自引力系统能态热力学[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峥;;视界的温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2 赵峥;桂元星;刘辽;;黑洞热辐射和内禀奇异区的温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3 李立新;王永成;赵峥;刘辽;;星系喷流的一种可能能源机制:两个黑洞叠加时的Hawking辐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4 刘文彪;Reissner-Nordstrom黑洞与面积定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5 高长军,赵峥;用膜模型计算Schwarzschild -de Sitter黑洞的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刘文彪,赵峥;非热平衡Reissner-Nordstrom-de Sitter黑洞的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7 刘文彪,贺晗;用brick-wall方法计算黑洞熵的再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宋太平,贺晗,赵峥;变加速直线运动带电黑洞的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张立华,贺晗,赵峥;电磁匀加速黑洞的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贺晗,赵峥;匀加速直线运动黑洞的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翔;;黑洞会完全蒸发吗?[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靖仪;;黑洞信息疑难与量子隧穿辐射[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双清;动态黑洞的霍金辐射与标量场方程的精确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史旺林;非对称磁场重联的Cluster数值分析及一个宇宙线源模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3 王波波;静态球对称时空的反作用、统计热力学及其de Broglie-Bohm量子化[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4 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葛先辉;黑洞熵,黑洞信息佯谬及弯曲时空中的量子通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6 马永革;广义相对论的拓展[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7 刘文彪;用brick-wall方法计算黑洞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志勇;混沌分形新时空观的探讨与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9 季沛勇;Einstein引力理论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6年

10 孙祖尧;暗能量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文;非拓扑孤立子模型的解析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贾冬燕;DBI-AdS时空中黑洞的热力学[D];宁波大学;2010年

3 王世良;弦理论中黑洞的准定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松柏;稳态黑洞的二级相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舒维星;狄拉克场中的负能量密度与量子不等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琛;高维与低维动态黑洞熵及广义不确定关系对黑洞熵的修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7 李子敬;黑洞热力学与η-ξ时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留记;现代宇宙学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9 江光华;霍金的科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10 张显洪;De sitter弯曲时空中遗迹引力波及其能量动量赝张量的表述和正定性问题[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兴川;;熵产生与不可逆过程的判定[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戴岩伟;戴晓明;;熵产生与不可逆过程的判定[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姜法生,成如山;用熵增加原理直接判定自发不可逆过程的限度[J];大学物理;1986年12期

4 尹佳斌;熵增加原理在求最大功问题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1990年01期

5 冯玉广,李士;关于《熵增加与负熵增加及熵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一文中有关基本观点的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06期

6 刘保义;从力学的角度看热力学规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瞿成利;刘刚;路波;;温度和过饱和度对海水中碳酸钙沉淀速率的影响Ⅰ.镁方解石[J];海洋科学;2009年07期

8 张玉龙;;熵的讨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9 田春玲;;应注意对熵概念的理解[J];物理教学探讨;2010年04期

10 李耀宗;;水的冷冻实验与热力学及分子动理学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伟;卓仲畅;苏雪梅;于永森;张玉书;;利用取样光纤光栅实现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秦红;沈辉;张仁元;史保新;梁振南;;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的研究开发[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3 阎红;;国产GTS1型数字探空仪储存后温度、湿度和气压漂移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振华;卢咏来;张立群;;原位改性对纳米氢氧化镁/EPD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于江南;王登元;邓菲菲;陈丹;李杰;;温度对棉花上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6 阚安康;韩厚德;纪s

本文编号:2520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20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