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宇宙之谜
[Abstract]:......
【分类号】:P1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轶晗;罗阿理;赵永恒;;一种海量光谱中类星体候选体红移测量与识别的算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9期
2 ;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远古宇宙3D地图[J];科学24小时;2011年Z1期
3 吴青;;宇宙之“八最”[J];大自然探索;2011年07期
4 柏鸿耀;;引力透镜现象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园文;;剧烈活动的超大质量黑洞(上)[J];科学大观园;2011年12期
6 王志成;;宇宙演化的奇思妙想[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9期
7 唐波;康世举;梁继华;郑永刚;;3C 273天体多波段对数正态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兵;;LAMOST类星体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2 张锴;;SDSS中的部分遮蔽类星体[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积梁;;在1.5GHZ波段对XBLs,,RBLs和FSRQs统计研究[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吕锦华;;正交的多度规多宇宙时空理论的实验验证[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挺贵;;大规模光谱巡天对活动星研究影响[A];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吕锦华;;黑洞问题[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高能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祥;;致密射电源的观测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何香涛;陈阳;李丹丹;赵永恒;张彦霞;;多波段巡天和LAMOST观测目标[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邰举;韩天文学家4天内发现40颗类星体[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艳红;最遥远类星体中发现恒星诞生迹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冯卫东;人类和地球都来自于黑洞[N];科技日报;2007年
4 艳红;以美发现类星体暗物质晕存在的证据[N];北京科技报;2003年
5 小尔;宇宙磁场年龄虽5亿 扩张速度却惊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钮卫星;遥望那一汪宇宙涟漪[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梦然;黑洞为自己造个“家”[N];科技日报;2009年
9 赵复垣;瞩目21世纪天文学热点[N];科技日报;200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信爱华;21世纪天文学把我们带到哪里[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吕连忠;类星体多谱勒红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3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4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谱指数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当波;新辐射机制在高能天体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6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7 王慧元;类星体宽吸收线区的共振与电子散射偏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9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周曙白;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福;SDSS类星体谱线的测量及其应用[D];广州大学;2011年
2 陈叶;类星体发射线的应用—估算类星体中心黑洞质量[D];广州大学;2012年
3 平一鼎;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演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蒋耀妹;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接近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俊;中等强度射电平谱类星体的光学光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凯;类星体Fe发射线产生区域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崔全领;NLS1s的多成份拟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永伟;活动星系核中视超光速源的统计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10 郭迪福;赛弗特1型星系NGC 4151的光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本文编号:2521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2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