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活动星系核反馈与外流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0 10:01
【摘要】:M-σ关系和M_(BH)-M_(bulge)关系表明,在椭圆星系中,黑洞与星系存在共同演化。通过前人对类星体的研究,得出M-σ关系对类星体仍然适用。这表明:活动星系核与恒星形成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对于活动星系核的活动与恒星形成之间的具体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的看法认为:由于星系相互作用等原因,导致气体损失角动量,之后气体向核区涌去,星爆活动和活动星系核可能被激发。而活动星系核的活动,又可能反作用于恒星形成过程,由于大量能量的释放,可能导致气体被吹散或抑制气体的冷却,从而抑制恒星形成。这一反馈过程同样也可能终止黑洞的吸积,推论出黑洞的吸积率与恒星形成也可能存在某些关联。同样,吸积物质而释放的能量通过何种方式、以何种效率来影响恒星形成或影响周围的气体,这也是讨论的关键点之一。 外流是活动星系核(AGN)反馈的载体,对其性质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SDSS中的红移约等于2的类星体样本的红外性质研究,发现外流强的类星体其红外辐射也显著加强。这可能是由于外流中包含有大量热尘埃或者外流与外界气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额外的红外辐射。高速外流可以通过风的黏滞裹挟来吹走冷气体云团。类星体产生的外流可能吹走寄主星系中的冷气体从而抑制恒星形成的过程。 对于活动星系核与星系中恒星形成之间关系的研究,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确定活动星系核活动与恒星形成之间的时间问题。E+A星系明显在最近的演化过程中,经历过一次星爆活动,然后恒星形成过程终止。我们构建了一个H8吸收线强的活动星系核样本,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和普通E+A星系相似,有很低的恒星形成率,并在1Gyr前曾经经历过一次剧烈的星暴过程,然后恒星形成过程终止。H8吸收线强的活动星系核可能给研究活动星系核与恒星形成关系提供一个很好的时间标尺。
【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恒星形成,星系


比满足S/N>5,这主要是为了等值线宽度的计算更为准确,减少噪声带来的污染。图2.1、2.2和2.3展示的是根据Lisa J.Kewley对于活动星系核的分类方法得到的我们的样本的BPT图。Nil2r~‘—‘—‘—‘—I—‘—‘—‘—‘—I—‘—‘~^—‘—!—‘—‘—‘—‘~“- ?_ ? * -- .? ? -1 — ? -? ? —‘ ??- ????,???? ? -?0. * ? 、 * ? ? ..:,:V :—1 ‘ ‘ I ‘ '?1 ?*' I I ^ I I I ? 、_ ? I I I I I ■-1.0 -0.5 0.0 0.5 1,0log([NII]/Ha)图 2.1 星系的】og([OIII]/ HP)和 log([NII]/ Ha)分布图。利用 Iog([OIII]/ Hp)和]og([NII]/ Ha)来区分恒星形成的强弱。在绿色线下方为恒星形成较为明显的星系,红色线上方为恒星形成较弱的区域,,而红色与绿色线中间的区域为混合星系区域。SII2 r- ‘ ’ ‘ ‘ 1 ‘ ‘""“^ ‘ 1 "‘ ‘ ‘ ‘ I ?"?""* ‘ ‘"“:—1 i I * ? I ** I ?i I I I I [ t I I ill, I I-1.0 -0.5 0,0 0.5 1.0Iog([Sll]/Ha)15

分布图,分布图,恒星形成,星系


g([Om]/即)和 log([SII]/HcO分布图。利用 log([Oin]/Hp)和 log([SII]在绿色线下方为恒星形成较为明显的星系,绿色线上方恒星形成不明方为赛弗特II星系区域。012 I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I I 1 I I I ‘ I I II I I I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157.6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志欣;活动星系核发射线的物理性质[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欣;低红移红外类星体的多波段光谱能量分布性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38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38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