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及近地空间环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22:32
【摘要】: 做为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一种重要起源-日冕物质抛射(CME),一直是空间物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做为空间天气的最直接表现的层次-近地空间环境,随着地基探测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也成为日—地关系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空间天气这因果两端出发,对CME的对地有效性问题,以及近地空间环境的探测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CME的对地有效性方面,主要工作包括: CME冰淇淋锥模型的建立。根据SOHO/LASCO和SOHO/EIT对CME的观测,我们发展了CME的三维冰淇淋锥模型。通过CME在天空平面投影在不同方位角上的时间-高度关系来确定CME投影速度,并且利用日面观测资料限定CME的源区位置,然后通过假定CME在LASCO观测范围内具有定常的速度和角宽度,可以利用模型拟合给出CME的动力学和几何学参数,即速度v、角宽度α和爆发点位置。 CME对地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认为爆发点靠近日面中心的向地晕状CME最具潜在地磁效应,我们通过分析2005年9月7-13日5次主要的CME事件的日面和行星际观测资料,发现爆发点在E67°的第2个CME和爆发点在E47°的第3个CME到达了地球位置,而爆发点在E77°、E39°和E10°的第1、4、5个CME则错过或者仅仅擦过地球。结合冰淇淋锥模型和CME行星际偏转模型,我们发现除爆发点位置外,CME的角宽度和GME在行星际介质中的偏转角度也是影响CME对地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较大的张角宽度,使得中间2个爆发点位置偏离日面中心的CME到达了地球位置;第1个CME虽然有很大的角宽度,但是显著的偏转效应却使得它偏离了地球,同时较小的角宽度和偏转效应也使爆发点非常接近日面中心的第5个CME偏离了地球。因此我们认为考察CME对地有效性时,要综合考虑CME的源区、角宽度和在行星际中的偏转。 CME对地有效性-特大地磁暴起因。利用ACE和Wind卫星的观测数据,认证了在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1年发生的特大地磁暴的CME源和行星际源,分析了何种CME和其相应的行星际结构具有最强的地磁效应,以及产生如此显著对地有效性的有效机制。我们发现在特大地磁暴的形成中,磁云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同时还认为与特大地磁暴事件相对应的强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B_s的形成,除了2000年7月16日和2000年8月12日这两次事件,其余的都与磁场压缩机制有关:1)行星际CME(ICME)之间的压缩,如多重磁云,激波追赶磁云;2)ICME和背景太阳风介质之间的压缩,如激波压缩,复杂抛射高速流压缩,以及场覆盖。约有一半的特大地磁暴与连续CME的活动相关,具有不同抛射速度的CME在行星际空间中传播时可能互相追赶、互相作用或者互相溶合,形成不同行星际结构,如多重磁云、激波穿越磁云、或者复杂抛射物等等。当高速的后随ICME本体或者其驱动的激波追赶上前面相对较慢速的ICME时,它会传递很高的动力学压力,使前导的ICME或者ICME的鞘区内磁场被压缩,特别是当前一个ICME或者其鞘区中的磁场是南向的时候,就可能因压缩造成ICME更显著的地磁效应,增加了CME对地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进..步验证了在引起地磁暴的行星际参数中,-(?)的贡献远大于其持续时间Δt,说明了压缩后的行星际南向磁场具有更加强烈的地磁效应。 在近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主要工作包括: 激光雷达对近地空间环境的探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5年底建成一部具有双波长发射三通道探测的激光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80-110km高度钠层密度、30-70km高度大气温度和密度、以及近地面至30km高度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探测。我们展开了这部激光雷达的建设、调试和观测工作。详细阐述了该激光雷达的技术特征和对不同大气参数探测的反演算法,特别从荧光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和设计原理出发,提出了对接收系统中发射光束与接收视场的精确匹配进行调节的方法、基于系统本身的波长校正方法。同时利用激光雷达对合肥上空钠层长达1年的探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地区钠层的主要形态特征、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夜间观测表明钠层中存在显著的波动扰动,并经常伴有突发钠层事件。合肥钠层柱密度最小的值1.126×10~9cm~(-2)出现在6月份,最大值6.014×10~9cm~(-2)出现在12月份。在冬季(特别是12月份)柱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峰值,而在夏季月份柱密度则表现出相当宽广的极小值;质心高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RMS宽度则表现出准半年变化。 流星雷达对近地空间环境的探测和大气潮汐模式的研究。利用流星雷达观测,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对大气周日潮汐和半日潮汐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将某个特定的频带(如周日,半日)中存在的多种波动结构按照它们的相关性提取出来,利用该方法处理武汉流星雷达2002年一年的观测数据,我们获得了武汉上空大气周日潮汐和半日潮汐的典型相关模式。对于周日潮汐共获得6阶有效的潮汐典型相关模式,携带了90%以上的总变差,这些模式与大气不同的激励/调制源相对应,即周日潮汐的季节变化(最显著的模式)、准半年变化、太阳27日周期调制变化和行星波(~10d,~16d等)调制变化。通过分析各阶模式的垂直波长以及水平风场的偏振特性,发现在武汉的周日潮汐风中的主导模式是经典潮汐模S(1,1),典型的偏振特性为圆偏振。对于半日潮汐共获得4阶有效的潮汐典型相关模式,携带了大约2/3的总变差。在半日潮汐模式中没有出现准半年周期变化,第1阶典型相关模式仍然是最显著的模式,它代表了半日潮汐的季节变化特征:高阶典型相关模式中也存在~10d,~16d,~27d的调制周期,分别对应着10日或者16日行星波,以及太阳27日活动的调制。
【图文】:

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气,中国科技大学,过程


短时间尺度上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行星际空问、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中出现的可能危害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的变化称之为空间天气 (SpaceWeather),一个完整的空间天气过程由图1.1给出。空间天气学就是研究空间天气变化的起源和规律、并做出预报的一门学科。它是一个涉及太阳物理、行星际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重大前沿科学领域,,其基本科学目标,是把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的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按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过程的时序因果链关系配置空间、地面的监测体系,了解空间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空间天气的源头是太阳。太阳是一个剧烈活动的天体,与日地空间环境关系较密切的太阳结构和活动现象有:太阳磁场、黑子、耀斑、冕洞、暗条、日冕物质抛射等。其中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与空间扰动关系最密切的太阳事件,一次CME事件抛出的太阳物质可达1014一101馆,能量可达1022一102“J。在太阳活动高年

三分量,日冕仪,太阳大气,行星际结构


图1.2有着三分量结构的典型CME。物质抛射及其相关的行星际结构物质抛射及其观测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一种频繁发生的爆发现间尺度内日冕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并伴有可观测的物,050一7卫星上的日冕仪首次证实太阳大气物质P78一1、S入I入I、ISEE3、OHO、Uly:*;:s、叭厂l,ld、Helio:等卫星和飞船匕的日冕仪ACE等卫星上的仪器设备取得了去人们认为太阳耀斑与地磁暴的产生有着密切联系,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182.6;P35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公亮;双向膨胀日冕物质抛射事件[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2 向长青,王敬芳,邓凌云,熊东辉;不同类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比较[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3 向长青,王敬芳,邓凌云,熊东辉,郑立志;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激波的形成演化过程[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4 王水,李波,赵寄昆;日冕物质抛射[J];天文学进展;2000年03期

5 戴煜,宗位国,唐玉华;对日冕物质抛射分类的定量研究[J];天文学报;2001年04期

6 宋丽敏,张军,杨志良,汪毓明,汪景t;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研究[J];天文学进展;2002年01期

7 韩正忠,唐玉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特性的模糊分类研究[J];天文学报;2002年04期

8 熊明,郑惠南,汪毓明,傅向荣,王水,窦贤康;1998年11月4日至5日日冕物质抛射日地传输时间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9 马媛;王德q4;黄光力;;米波Ⅲ型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薛向辉;窦贤康;;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研究(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新英;熊东辉;王敬芳;;由热压力和磁场共同驳动的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模拟[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家龙;王同江;汪景t;N.Nitta;G.L.Slater;T.Kosugi;;1998年5月2日日冕物质抛射的质量与能量输出[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汪毓明;刘丽娟;申成龙;刘睿;王水;;准同源日冕物质抛射的等待时间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4 夏利东;田晖;Scott.W.McIntosh;何建森;;日冕物质抛射和极紫外射流的光谱观测[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汪毓明;;日冕物质抛射的两个重要空间天气效应: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和地磁暴[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向长青;王敬芳;熊东辉;;日冕物质抛射和激波系统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潘宗浩;申成龙;汪毓明;薛向辉;王水;;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可靠性分析及在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应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8 郑怡嘉;;太阳的—维快速扫描观测[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传兵;潘宗浩;薛向辉;;CME传播时间的运动学预测[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肖池阶;梁浩明;李青晟;周桂萍;濮祖荫;王红刚;王晓钢;;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中的Alfvén波观测(英文)[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杨保国 记者 吴长锋;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碰撞可能是超弹性碰撞[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齐芳;太阳风暴有望预报了[N];光明日报;2013年

3 士元;孪生太阳观测卫星怎样抓拍太阳风暴[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张忠霞;飞船:“追踪”太阳爆发[N];人民日报;2006年

5 记者 王怡;中外科学家联手解密“完美”太阳风暴[N];科技日报;2014年

6 记者 毛黎;美飞船将赴太空拍摄太阳爆发三维图[N];科技日报;2006年

7 张忠霞;美孪生飞船上天,为宇航员预报太空“灾害”[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双眼紧盯太阳风[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芬;日冕物质抛射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汪红娟;日冕物质抛射伴生现象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3 叶占银;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4 薛向辉;日冕物质抛射的对地有效性及近地空间环境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晶;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地磁扰动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6 潘宗浩;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在空间天气现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申成龙;日冕物质抛射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杜丹;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和演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9 程鑫;日冕物质抛射起源、结构和演化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丁留贯;SEP事件与连续爆发的“twin-CME”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申远灯;日冕物质抛射及相关太阳活动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2 邵承文;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射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3 梅志星;太阳爆发过程中光球表面磁场变化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本文编号:2673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673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