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变脸”活动星系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6:09
【摘要】:光变是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的一个重要特征。观测发现绝大部分AGN在这种变化下保持原有特征,但少数在几年的时标上呈现宽发射线产生(turn-on)或者消失(turn-off)的现象,即所谓的“变脸”AGN(changing look AGN)。这种有类型转变现象的源在2010年之前只发现几例,但近年来随着时域巡天的开展以及大规模的重复光谱样本的增加,迄今为止“变脸”AGN已经增加到60多例。这类极端变化的源为检验AGN统一模型以及研究AGN与其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提供了重要对象,成为近几年该方向的研究热点。在本博士论文中,我将介绍我在“变脸”AGN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首先,我们通过中红外的光变来判断类型转变的驱动机制。类型转变现象有两种主流解释:尘埃遮蔽变化或者吸积率突变。通过分析10个“变脸”AGN的WISE中红外近十年的光变曲线,我们发现它们在类型转变的过程中,其中红外波段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光变,且光变行为滞后响应于光学波段的变化。我们的分析表明中红外大幅度的光变、短暂的变化时标无法用尘埃遮蔽变化来解释;而中红外光变行为滞后响应于光学的特征恰好与吸积率大幅变化引起的尘埃回响一致,我们进而判定是黑洞吸积率的变化引起了 AGN的类型发生转变。同时,我们发现当AGN有“turn-on”现象发生时,中红外的颜色有从星系型转变为AGN型的趋势;反之,有“turn-off”现象发生时,则中红外颜色从AGN型变到星系型。另外,我们根据中红外的光变特征成功预言了其中四个“变脸”AGN会发生二次转变。其次,根据中红外光变存在滞后响应光学光变的现象,我们从Gaia变源数据库中选择了四个光学有显著变化且中红外有探测的源。这四个源都是AGN(其中两个为我们新认证的)。我们利用反响映射方法测出了中红外对光学的时间延迟,得到了尘埃环的平均尺度。我们发现中红外波段尘埃环没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且测得的尘埃环尺度与前人用近红外波段测得的结果一致,符合时延和光度的关系:△τ∞L0.5。寻找更多“变脸”AGN对于研究黑洞吸积物理、AGN和其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AGN宿主星系的性质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效地选择“变脸”AGN候选体至关重要。我们承接第一项工作,提出了用中红外流量和颜色变化来寻找“变脸”AGN的方法。我们从斯隆数字巡天(SDSS)的AGN光谱库出发,结合WISE中红外数据,筛选出300多个中红外有大变幅且颜色从AGN型变为星系型的“turn-off”候选源。我们对其中7个源进行后续光谱观测,发现6个源有宽线消失的现象(保守地认为其中3个确实发生了“turn-off”现象,另外3个由于光谱信噪比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中红外光变和颜色变化相结合,可能是寻找“变脸”AGN非常高效的方法。该方法亦可以用于从星系样本中寻找“turn-on”的AGN。后续我们将对剩余“turn-off”样本以及新选择的“turn-on”样本进行观测,预期发现更多的“变脸”AGN。此外,在博士期间,我还参与并完成了 1.2米望远镜双通道成像仪的安装、调试工作。该设备主要用宽、窄带测光反响映射研究AGN宽线区的结构,检验R-L关系在高光度AGN中的行为以及该关系作为宇宙学距离测量的可靠性。我们完成了观测计划辅助程序以及数据处理的Pipeline。之后我们将对大样本的AGN开展观测。
【图文】:

统一模型,视角,示意图,窄发射线


色字标注了邋AGN基本的结构;绿色字和箭头表示从该视角观测将得到的AGN类逡逑型。例如,从尘埃环盘赤道面进行观测,将得到Type邋2型;而从尘埃环轴向观测逡逑则得到Type邋1型(红色矩形框标示,观测到的光谱见图1.2)。图取自Reynolds邋et逡逑al.邋(2014)。逡逑6)喷流:部分AGN会在极向出现很强的相对论性喷流,尺度可以延伸到逡逑?l06pc,这是AGN对宿主星系反馈的重要证据。逡逑在统一模型框架下,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理解AGN诸多的观测现象:当我们逡逑沿尘埃环轴向进行观测时,可以同时看到从吸积盘、宽线区、窄线区发出的光,逡逑因此光学光谱上同时有宽、窄发射线(Type邋1型);但当我们从尘埃环赤道面方向逡逑进行观测时,大尺度的尘埃环将宽线区挡住了,只能看到更大尺度上的窄发射线逡逑(Type邋2型);另外当我们从尘埃环边缘看过去(尘埃环部分遮蔽),AGN就呈现出逡逑了一些中间类型,例如Type邋1.5,邋Type邋1.8邋(中间态的定义见表1.1)。对一些Type逡逑2型AGN进行偏振观测

宽线,亮态,高阶,成分


逦6000逡逑Emitted邋wavelength邋(A)逡逑图1.2不同炎增的AGN的光学光谱逡逑注:图A为BL邋Lac邋(蝎虎座耀变体,Blazar)和类星体平均谱;图B为Type邋1和逡逑Type邋2型Seyfert星系,可以看到Type邋I同时具有宽、窄发射线,而Type邋2只有窄逡逑线;图C为低电离发射星系和正常星系;图D为宽线射电星系(BroadLineRadio逡逑Galaxies)和窄线射电星系(Narrow邋Line邋RadioGalaxies)。图取自邋Andika邋(20丨6)。逡逑衣1.1邋Type邋1、2及中问态类型分炎逡逑类型逦描述逡逑(1)逦(2)逡逑Type邋I逦巴尔末线同时有宽、窄成分逡逑Type邋1.5逦H/?、H?同时有宽、窄成分,但更高阶的巴尔末线宽成分很弱逡逑Type邋1.8逦H/?宽成分很弱,,而更高阶的巴尔末线没有宽成分逡逑Type邋1.9只有Hot有宽成分逡逑Type邋2逦巴尔末线没有宽成分逡逑注:第1列中的分类由H々、H?宽发射线的强度决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1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德杰;;黑洞的模样[J];飞碟探索;2016年01期

2 张红英;卞维豪;;信息技术与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整合——以“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课程为例[J];大学物理;2013年06期

3 谢光中 ,郝鹏九 ,李自力 ,张文元;活动星系核初探[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8年03期

4 刘汝良;;28个活动星系核的质量[J];天文学报;1988年01期

5 曹立宏;刘汝良;;截断数据的处理及活动星系核的光度研究[J];天文学报;1988年03期

6 程福臻;国际天文联合会学术会议(序号134):活动星系核(1988年8月15—19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克鲁兹,美国)[J];天文学进展;1989年02期

7 汪珍如;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与活动星系核[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8 E.C.M.Young,K.N.Yu;活动星系核的γ辐射(英文)[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9 程福臻;活动星系核家族[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10 卢炬甫;活动星系核的喷流[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绪亮;;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光变[A];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2 张少华;;The study of red AGNs[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3 卢开兴;;宽线双峰活动星系核光谱光变[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4 尤峻汉;刘当波;陈磊;张双南;;活动星系核的铁K_α线是否来自切仑科夫线状辐射?[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当波;陈磊;尤峻汉;;活动星系核的铁K-线起源于Cerenkov line-like辐射机制的最新证据[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潘海武;;活动星系核中的准周期振荡候选体[A];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7 刘辰旭;;The HETDEX survey:10^4 z=3低光度AGN[A];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8 杜璞;;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反响映射监测进展[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9 刘洪涛;;活动星系核宽发射线与射电光变的相关[A];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10 杜璞;;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BLR in high accretion rate AGN[A];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KerThan邋胡德良 译;宇宙“子弹”的来源[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博士生 盛振峰;探寻类星体快速“熄灭”的秘密[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振峰;“变脸”活动星系核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佘睿;基于Chandra数据库的近邻活动星系核的统计与分析[D];清华大学;2017年

3 张水乃;活动星系核中的温吸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安涛;高光度活动星系核和暗弱银心天体Sgr A~*的射电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5 马力;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6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7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8 刘怡;射电强活动星系核中央引擎及射电喷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9 蔡宏兵;利用VLBI研究活动星系核中的吸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10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贤;活动星系核的硬X射线光谱光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曹婷婷;活动星系核的射电偏振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3 侯越玲;宽线活动星系核的红外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邢飞骏;活动星系核反馈与外流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李刚;活动星系核吸积盘辐射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玉中;射电噪活动星系核的多普勒因子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丹;耀变体序列及活动星系核演化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8 郑学琛;7兆秒钱德拉南天深场中的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光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殷洪强;Blazar天体的光变及其周期性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皓辉;Blazar的光变观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3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673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