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火星背阳面电子沉降对电离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6 20:24
【摘要】: 本文在充分调研当前火星空间模拟以及其空间环境的探测结果的基础上,借用火星空间模拟的单流体理想MHD模型,研究了火星空间磁场结构及火星表面局部磁异常对磁场结构的影响;采用单粒子轨道理论模拟计算了在火星背阳面太阳风电子可以沉降至火星大气深处以致产生电离层的区域;并利用电子撞击电离中的能量流分析的方法模拟分析火星背阳面电离层中的峰值高度和电子密度。 太阳风与火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行星际磁场弯曲并向两极移动且被拖拽变形,大部分磁力线从火星两极绕过,通过火星之后在磁尾留下V字形结构。火星表面附近局部磁异常也对火星磁场结构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位置、强度的磁异常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形态各异的微磁层。局部磁异常改变了近火磁场结构,并可能改变等离子体的分布。 行星际磁场通过火星之后在磁尾留下V字形结构。太阳风电子在等离子体中延磁力线运动,并延V字形结构磁场沉降到火星背阳面电离层高度并发生撞击电离。沉降的区域为火星晨昏线的背阳面一侧,两处沉降区相当狭小。这可能导致火星背阳面电离层并不稳定,且范围不大。 太阳风电子随磁力线沉降到火星背阳面表面,在130~500km高度范围内发生撞击电离。在Phobos-2卫星的探测数据作为入射流条件的情形下,电离峰值高度在170km左右,电离电子密度的峰值为3.4×103cm-3。同时也考察了电子能量和电子能流密度对电离峰值高度和电子密度的影响。模拟结果与Mars4/5、Viking卫星掩星探测的结果基本相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185.3
【图文】:

照片,照片,水手,火星


图 1.1 火星的照片1.2 火星的探测历史人类首次对火星进行探测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历经 40 余年,一共进行了40 余次尝试,但三分之二以失败告终。无论探测火星的出发点是寻找“火星生命”,还是出于政治目的,每一个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都给我们带回了宝贵的火星探测数据,他们都是我们研究火星的重要依据:1964 年 11 月 28 日,美国的“水手 4”(Mariner 4)发射升空,1965 年 7 月成功飞临火星,这是人类首次对火星探测的成功,探测器向人类发回了第一张火星表面图片。1969 年 2 月 25 日,美国“水手 6”号探测器飞达火星,发回许多火星图片。1969 年 3 月 27 日,美国“水手 7”号探测器升空,成功发回火星图片。

火星探测,美国,火星


图 1.2 美国近期火星探测计划.3 火星的空间环境特征随着 Phobos-2 以及 MGS 卫星的成功探测,我们对火星的空间环境了解越多。与众多行星大不相同,火星全球性的固有磁场很小(火星表面的磁场强度 5nT)(Acuna,1998)。火星虽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在火星南半球,MGS 发现了许多磁场强度大于 400nT 的磁场异常的区域(简称磁异常),甚至在星表面 100km 高度处发现高达 1600nT 的磁场强度,400km 高处可达 200Brain,2003)。这种磁异常现象有可能是火星原有的磁场退化后,埋藏在火壳内的金属矿藏的巨大剩磁造成的。但不管怎样,这种复杂的磁场结构对火层的全球结构及其火星空间的动力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示意图,火星,空间结构,磁鞘


在激波和电离层之间的区域,即为磁鞘。源自火星的重离子与磁鞘内减速后的太阳风粒子相互作用,通过电磁场传递动量,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边界,即磁堆积区边界(MPB)。根据目前的了解,处在太阳风中的火星,与地球不同,他的空间环境大致分为:弓激波、磁鞘、磁堆积区及其边界(MPR、MPB)、电离层和磁尾等五个区域。他们的位置相互关系,大致如图 1.3 所示。图中最外层的边界为火星的弓激波(Bow shock),弓激波之内是磁鞘区(Magnetosheath),磁鞘区与磁堆积区(Magnetic Pileup Region)之间的边界叫做磁堆积区边界(Magnetic PileupBoundary),再往内是电离层顶,电离层,而火星后的尾部为火星的磁尾,磁尾当中的叫做磁尾等离子体片(Plasmasheet)。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灿;陈耿雄;徐文耀;杜爱民;吴迎燕;陈博;王源;赵旭东;;极光沉降粒子能量与AE、D_(st)指数的相关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2 薛林;;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中的运动[J];大学物理;2006年08期

3 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J];广东科技;2008年18期

4 童冬生;陈出新;;火星感应磁场模型及其磁力线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5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ki;艾勇;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陈卓天;邓忠新;刘嵘;王晶;;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J];极地研究;2005年04期

6 曹晋滨,燕春晓,刘振兴,周国成;磁壳参数L与磁暴Dst指数和行星际条件的关系[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廖海仁;王劲松;;E_(10.7)指数在软X射线谱段的修正应用[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张艺腾;李磊;;火星空间磁场结构特征[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吴季;朱光武;赵华;王赤;李磊;孙越强;郭伟;黄乘利;;萤火一号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磊;张爱兵;孔令高;王世金;孙越强;朱光武;S Barabash;M Wieser;H Anderson;;火星等离子体环境探测[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立;;火星等离子体环境及其探测[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辉;星载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辐射定标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李柳元;磁层相对论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观测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

3 孙伟英;ICMEs导致的行星际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射电辐射测量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4 崔海龙;地球磁层等离子体团及通量绳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孙晓霞;剪切流对磁重联层结构影响的MHD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正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双撕裂模不稳定性的MHD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周煦之;地球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刘悦;复杂等离子体中尘埃空洞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丁健;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和动力学Alfvén孤波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左平兵;太阳风中中小尺度结构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原;行星际激波传播时间的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2 孔令高;快速测量太阳风参数方法研究及FY-2C卫星太阳X射线数据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3 赵书毅;相对论荷电粒子在激光电磁场中康普顿辐射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传军;YH-1等离子体探测包地面检测设备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5 胡世林;剪切流对垂直场四极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芮磊;基于同步轨道区磁场对相对论电子通量的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7 刘巍;基于USB接口和FPGA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张艳艳;MHD数值模拟中的ADER数值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9 刘童笛;火星空间电流体系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10 巩贺;利用全球磁层MHD模型研究行星际磁场对地球磁层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1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771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