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P1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动星系核简介
1.1.1 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
1.2 中央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的共同演化
1.3 窄线区介绍
1.3.1 窄线区:图像观测
1.3.2 窄线区:光谱观测
1.3.3 窄线区:运动学与结构模型
1.3.4 窄线区:外流原料来源与加速机制
1.3.5 窄线区:倾角
1.3.6 窄线区:云模型
1.3.7 [OⅢ]发射机制与等值宽度
1.4 尘埃环介绍
1.4.1 活动星系核红外成分
1.4.2 中红外望远镜和巡天介绍
第二章 窄线区与活动星系核活动关系
2.1 简介
2.2 样本与数据处理
2.2.1 样本选择
2.2.2 光谱分析与拟合
2.3 结果
2.3.1 [OⅢ]λ5007蓝移与Baldwin effects的关系
2.3.2 与活动星系核物理参数的相关
λ(5100)关系'> 2.3.3 [OⅢ]核翼光度与λLλ(5100)关系
2.4 讨论
λ(5100)关系更紧的原因'> 2.4.1 翼光度与λLλ(5100)关系更紧的原因
2.4.2 [OⅢ]:窄线区与宽线区的不同与相似
2.4.3 velocity shift-EW(core):倾角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窄线Baldwin effect
3.1 简介
3.2 样本与测量
3.2.1 复合谱产生与拟合
3.3 结果
3.3.1 不同线的BEff
3.3.2 电离能-斜率关系:无关系
3.3.3 临界密度-斜率关系:无关系
3.4 讨论
3.4.1 偏离的原因
3.4.2 窄线区BEff的起因
3.5 小结
第四章 窄线区遮蔽
4.1 简介
4.2 样本
4.3 结果
4.3.1 Seyfert 1与Seyfert 2比较
4.3.2 窄线与宽线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窄线区与活动星系核红外性质的关系
5.1 简介
5.2 样本选择
5.3 结果
IR/Lbol'> 5.3.1 红外颜色与LIR/Lbol
bol
5.4.2 [OⅢ]与红外颜色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插图目录
附录B 表格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盛殷;从MPIfR的校准数据看活动星系核的变化[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年02期
2 曹新伍,蒋栋荣;射电活动星系核中盘与喷流联系(英文)[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3 刘汝良;;两类塞佛特星系的统计研究[J];天文学报;1977年02期
4 杨兰田;吴学兵;杨丕博;;活动星系核的有磁薄吸积盘结构及其冕区辐射[J];天文学报;1991年02期
5 韩金林,何香涛;活动星系核红移分布中的准周期峰[J];天文学报;1994年03期
6 何浩,伍尚文;活动星系核的长周期光变[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7 杨江河;杨如曙;聂建军;陈俊;张月莲;;蝎虎天体的有效谱指数研究(英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杨晓飞;王立恒;郑永刚;;活动星系核长期射电闪烁特性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张雄,谢光中,樊军辉,谢照华;BLAZARS天体研究新进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鹤田幸子,磊恩;类星体研究新进展[J];自然杂志;198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水乃;活动星系核中的温吸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谭颖;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安涛;高光度活动星系核和暗弱银心天体Sgr A~*的射电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5 周曙白;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6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卢昱;SDSS和FIRST巡天中的射电活动星系核[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刘当波;新辐射机制在高能天体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王伟华;高能Gamma-ray AGNs的射电观测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10 马力;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绍明;Blazar天体的CCD测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旭辉;活动星系核光学FeⅡ发射线强度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董云明;BL Lac天体的辐射机制与分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5 张逢春;IRAS红外选Seyfert1和Seyfert1.5型星系的光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江波;活动星系核中视超光速源的统计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7 李怀珍;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8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潘艳平;射电噪活动星系核的喷流运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10 毛李胜;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本文编号:2842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84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