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对的Lyman-α吸收线和发射线的相互关系
【学位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P15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活动星系核简介
1.2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1.3 类星体的观测特征
1.4 总结
第2章 类星体吸收线
2.1 类星体的发展
2.2 类星体吸收线的产生
2.3 类星体吸收线的一些定义
2.4 Voigt轮廓
2.5 生长曲线
2.6 吸收线光谱的分类
2.6.1 Lyman-α森林系统
2.6.2 重元素系统或金属元素系统
2.6.3 宽吸收线系统
2.7 吸收线的拟合
2.8 研究类星体吸收线的意义
第3章 类星体对
3.1 引言
3.2 利用类星体对研究类星体周围的吸收体
3.3 利用类星体对探测吸收体的尺度
3.4 利用类星体对探测金属吸收线系统
3.5 总结
第4章 类星体对的Lyman-α吸收线和发射线的相互关系
4.1 引言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
4.3 对类星体对的单个吸收系统的描述
4.4 结果
4.5 讨论和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新伍,蒋栋荣;射电活动星系核中盘与喷流联系(英文)[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2 刘宗礼;狐狸座PU(PU Vul)的观测研究简况[J];天文学进展;1986年03期
3 杭恒荣,夏剑萍;X Per的新发射相:光谱与红外观测[J];天文学报;1995年04期
4 陈建生,卞毓麟;类星体研究二十年[J];自然杂志;1983年08期
5 沈康乐;交点统一解法[J];工程数学学报;1985年02期
6 何香涛,Cannon R.D.,Smith M.G.;在室女座星系团区发现一批类星体[J];自然杂志;1982年03期
7 刘洪涛;类星体吸收线红移的研究(英文)[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5年03期
8 尤峻汉,程富华;?erenkov发射线和类星体参量的确定[J];中国科学A辑;1983年11期
9 魏春艳,林宣浜,尤峻汉;活动星系核中的“FeⅡ发射线问题”[J];天文学进展;1993年03期
10 龚树模;类星体发射线和吸收线的统计分析[J];天文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新文;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与铁Kα发射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谭颖;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吕连忠;类星体多谱勒红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马任意;磁化黑洞吸积盘的X射线辐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伟;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大样本沃尔夫—拉叶星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9 王慧元;类星体宽吸收线区的共振与电子散射偏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刘洪涛;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及其中心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叶;类星体发射线的应用—估算类星体中心黑洞质量[D];广州大学;2012年
2 张逢春;IRAS红外选Seyfert1和Seyfert1.5型星系的光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尹少英;利用SDSS光谱数据研究恒星形成星系的金属丰度[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全领;NLS1s的多成份拟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昌印;不同尺度黑洞系统的天体物理现象的相关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震;NGC 4051光学光谱光变及其黑洞质量[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怀珍;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9 赵丽芳;星系团的恒星形成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玉辉;高维数据挖掘在天体粗分类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6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86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