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区MIMO上行网络干扰对齐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小区MIMO上行网络干扰对齐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输入多输出 多小区 基站用户关联 干扰对齐 干扰消除
【摘要】: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容量,但是多小区MIMO系统中存在小区内干扰和小区间干扰,这会严重降低系统性能。因此,干扰管理成为现如今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干扰对齐的基本原理以及核心思想,利用自由度来衡量系统容量,并对现有的三种上行网络中的干扰对齐算法进行理论分析,指出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其次,详细分析了一种适用于高斯干扰多址接入信道下的干扰对齐和干扰消除方案,并通过理论推导验证其可行性。该算法通过图论的分析方法实现干扰对齐,并利用回程链路使基站通过协作实现干扰消除,但这种算法只适用于基站与用户之间关联固定的场景,而且没有求出系统的最优可达自由度。然后,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本论文提出了一种联合基站用户关联和干扰对齐及消除的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基站与用户之间关联任意的多小区MIMO上行网络。本算法对该场景下基站与用户之间的关联进行数学建模,并将该数学模型转化为利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求解的子问题。在讨论子问题可行性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定理,并在子问题可行的条件下求出基站与用户之间关联的最优解使得系统可达自由度最大。针对所求的基站与用户之间关联最优化的场景,分别利用两种方法消除小区间干扰:第一种是在该系统模型中引入回程链路,通过基站间协作完成干扰消除;第二种是联合设计发送端预编码矩阵以及接收端解码矩阵实现干扰消除。最后,在不同的系统配置下,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进行系统仿真并分析其性能,由仿真结果可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联合基站用户关联和干扰对齐及消除算法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关键词】:多输入多输出 多小区 基站用户关联 干扰对齐 干扰消除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符号对照表10-11
- 缩略语对照表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引言14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4-17
- 1.2.1 MIMO技术的发展现状14-16
- 1.2.2 干扰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16-17
- 1.3 论文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17-20
- 第二章 干扰对齐技术20-32
- 2.1 干扰对齐基本思想20
- 2.2 干扰对齐实现方法20-22
- 2.3 干扰对齐关键参数22-24
- 2.3.1 上行网络干扰对齐约束条件22-23
- 2.3.2 自由度23-24
- 2.4 MIMO上行网络干扰对齐算法24-30
- 2.4.1 多小区上行干扰对齐算法25-27
- 2.4.2 基于零空间的干扰对齐算法27-28
- 2.4.3 非迭代干扰对齐算法28-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干扰对齐及消除算法32-44
- 3.1 引言32-33
- 3.2 上行网络干扰对齐及消除算法33-36
- 3.2.1 系统模型33-34
- 3.2.2 干扰对齐及消除的实现方案34-36
- 3.3 信号子空间和干扰子空间的独立性分析36-40
- 3.4 基于图论对干扰对齐及消除方案分析40-42
- 3.5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联合基站用户关联和干扰对齐及消除算法44-64
- 4.1 系统模型44-46
- 4.2 MIMO上行网络下基站用户关联的数学模型46-50
- 4.3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50-56
- 4.4 干扰对齐及消除方案设计56-57
- 4.4.1 线性预编码矩阵设计56-57
- 4.4.2 接收端解码矩阵设计57
- 4.5 仿真及性能分析57-63
- 4.6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6
- 5.1 论文工作总结64
- 5.2 今后工作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 作者简介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树理,段志生,黄琳;MIMO连续系统中可交换矩阵的充要条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1年03期
2 凌睿;柴毅;;MIMO非线性不确定系统二阶滑模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36期
3 李征;刘南;陶欢;;MIMO雷达对分布式目标测向研究[J];火控雷达技术;2008年03期
4 饶文元,戴利云,王军选;MIMO通信中的分集与复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苏晓东;;MIMO无线信道的测量[J];信息技术;2009年07期
6 杨明磊;陈伯孝;齐飞林;张守宏;;多载频MIMO雷达的模糊函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7 陈永辉;朱光喜;王德胜;;一种基于协作MIMO的Relay-STBC-HARQ策略及其性能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年07期
8 马鹏;王伟;张剑云;;非合作源MIMO雷达的多目标定位与参数估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肖文书;;MIMO雷达中的信号检测[J];电子学报;2010年03期
10 关雪梅;陈纯锴;;基于MIMO的垂直分层空时码检测算法研究[J];电信科学;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化录;刘中仁;;一类MIMO对象的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李宇;王彪;黄海宁;李淑秋;张春华;;MIMO探测声纳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3 顾敬民;梁涛;于勇;;一种新的MIMO发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亚婷;席安安;黄志忠;;新体制MIMO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中鹏;吴伟陵;;MIMO通信系统在相关信道下的性能分析[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常青;卢满宏;谌明;;MIMO在火星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蕾;李道本;;基于空间概念的MIMO容量及功率分配方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车斌;颜罡;钱澄;;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方向图可重构MIMO天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李海强;李颖;张元龙;;多用户MIMO中继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预编码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志勇;孙季丰;;基于SMC的MIMO快时变平坦信道盲跟踪[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柴莎莎;MIMO芯片的4×4高速挡[N];网络世界;2010年
2 ;安捷伦推出MIMO接收机测试仪[N];人民邮电;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夏男;多用户MIMO中继系统的干扰消除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巩朋成;MIMO雷达波形优化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汪霜玲;MIMO雷达目标检测与波形设计及在天波超视距雷达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尤力;基于导频复用的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朱江章;MIMO宽带无线通信中的空时信号处理与信道估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孙继禹;MIMO雷达成像的电磁分析与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于晓燕;双选择性信道与空间相关信道下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D];东南大学;2006年
8 车小林;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预处理和频域均衡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熊飞;分布式天线系统中信道测量和MIMO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肖雳;无源和有源MIMO天线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及测试验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虚拟MIMO网络中基于联盟博弈的稳定用户匹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得旺;双基地MIMO雷达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珍;双基地MIMO雷达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卢颖辉;多用户大规模MIMO上行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彦波;MIMO雷达中虚拟孔径空时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龙;多用户MIMO上下行用户调度与传输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腾飞;多用户MIMO用户调度方法及性能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鹭;基于MIMO的双绞线高速传输仿真平台研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周;双基地MIMO雷达实验系统校正与目标检测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杨燕;MIMO雷达正交波形设计与仿真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07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0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