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层功率控制的WSN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跨层功率控制的WSN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跨层功率控制 路由优化 负载均衡 生存时间
【摘要】:随着感知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传感器和智能识别终端为代表的信息自动采集设备实现了实时测量、感知和监控等操作。物理世界的联网和信息世界的扩展需求催生出一种新型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有大规模、无中心、自组织、动态拓扑变化频繁等特点,且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且难以补充,其计算与通信功能也很有限。因此,设计能量优化或节能的路由协议是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重要手段。此外,基于传统分层通信协议设计的路由协议很难满足多QoS需求,跨层优化策略是提高路由协议性能的不二之选。功率控制技术作为一种跨层优化机制,通过动态调整节点的发射功率,在保证网络连通性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延长网络生存周期为主要目标,兼顾节点干扰、传输延时、负载均衡等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变化频繁,且随机部署的传感节点,往往出现“热点”区域或“孤岛”现象。论文在系统地研究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平面型路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轻量级路由优化算法——基于最优连通功率的跨层路由算法。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最优连通功率控制机制与路由选择相结合,在保证网络双向可靠连通的条件下,综合前向区域中节点干扰等级,剩余能量和空间地理位置信息,动态选择转发节点。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降低通信能耗,减少节点间竞争强度,提高路由QoS性能。2.层次型路由通过高效的节点管理和减少冗余信息的传输提高网络能量利用率。但是,由于节点转发负载的不均衡问题,导致转发负载高的节点率先失效的现象,论文提出一种基于跨层功率控制的负载均衡路由优化算法。算法利用节点介数评估网络层转发负载,将网络层转发负载和物理层剩余能量融合决策簇首成簇发射功率,以形成不同规模的簇,簇间采用最小能耗路由传输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效地改善负载均衡程度,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跨层功率控制 路由优化 负载均衡 生存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TP21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10-12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2-15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12-13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13-14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架构14-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17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17-19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17-19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跨层功率控制与路由技术19-31
- 2.1 WSN功率控制的目的与意义19-21
- 2.2 功率控制对WSN协议层的影响21-24
- 2.3 WSN跨层优化设计原理24-27
- 2.3.1 跨层设计的概念24-25
- 2.3.2 跨层优化模型分类25-27
- 2.3.3 跨层功率控制参考模型27
- 2.4 典型跨层功率控制的路由算法27-29
- 2.5 本章小结29-31
- 第3章 基于最优连通功率的跨层路由算法31-42
- 3.1 引言31
- 3.2 网络模型和相关理论31-34
- 3.2.1 网络模型假设31-32
- 3.2.2 节点传输功率模型32
- 3.2.3 节点干扰模型32-33
- 3.2.4 传统功率控制和最优功率控制比较33-34
- 3.3 CRCP算法描述34-37
- 3.3.1 路径建立35-36
- 3.3.2 数据传输与路由维护36-37
- 3.4 仿真实验37-41
- 3.4.1 场景设置37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37-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基于跨层功率控制的负载均衡路由算法42-54
- 4.1 引言42
- 4.2 网络模型和相关理论42-44
- 4.2.1 网络模型假设42-43
- 4.2.2 节点能耗模型43-44
- 4.3 CL-LBR算法描述44-49
- 4.3.1 簇首选举算法45-46
- 4.3.2 跨层功率控制稳定成簇46
- 4.3.3 融合决策46-48
- 4.3.4 簇间混合路由48-49
- 4.4 实验与评价49-53
- 4.4.1 场景设置49-50
- 4.4.2 仿真结果分析50-53
- 4.5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4-56
- 5.1 结论54
- 5.2 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志刚;功率控制在优化最坏小区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01年11期
2 钱业青,姚天任;分布式离散功率控制[J];通信技术;2002年07期
3 李文娟;惠晓威;;3G系统中的几种联合功率控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9期
4 鲁玉芳;唐宏;朱江;张家波;;TD-HSUPA系统E-PUCH信道功率控制机制研究[J];数字通信;2010年06期
5 张炜,铁玲,戎蒙恬,诸鸿文;一种基于博奕论的功率控制准则[J];通信技术;2001年07期
6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非合作功率控制博弈优化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汪筱阳;吴德伟;戴传金;;多飞机着陆测距信号的功率控制策略[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毛翔宇,郑建宏;模糊逻辑在内环功率控制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黎宁,徐艳,谢胜利;一种802.11功率控制协议的仿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肖迎春,裴_g;三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方案[J];现代电子技术;2004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俞立;;基于加速超松弛迭代方法的随机功率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赵云波;张纪峰;;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功率控制及相关控制理论问题[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欧怀谷;李富;张良驹;冯俊婷;;核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实现[A];第三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洪峰;梁朝晖;周正;邝育军;;可变速率可变功率的V-BLAST系统的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王忠;任苏萍;雷礼平;杨永祯;;CDMA功率控制的计算机仿真[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梅俊蓉;钟义信;;CDMA系统中的最优前向功率控制[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邓也;戴明艳;张慧;张晓辉;;PS下行功率控制原理及评估方法简介[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云波;张纪峰;;Ad hoc网络中两种功率控制策略的传输容量分析[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李平;;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博弈算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妮丽;王峰;;Ad Hoc功率控制与节能技术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 王珏;从点看面现有CDMA网络如何工作?[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武晓黎;TD手机很“绿色”[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4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
5 ;“软硬兼施”TD终端更绿色[N];人民邮电;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秋萍;多用户系统的容量及功率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张艳荣;蜂窝移动通信分布式功率控制及其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波;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杨春刚;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功率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胡荣;宽带CDMA移动通信高性能接收及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王晓勇;LTE-A系统中功率分配与功率控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文晓聪;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和速率控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金婧;LTE-Advanced系统中多天线协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范军;采用智能天线和功率控制的Ad Hoc网络MAC协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丽丽;基于博弈论的两层Femtocell网络功率控制与干扰管理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王金乐;两层Femtocell网络中基于信道增益不确定的鲁棒功率控制[D];燕山大学;2015年
3 董广伟;WCDMA的功率控制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4 卜超;蜂窝网络中功率控制的研究与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查建青;通信系统低辐射能量方案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陈文博;基于Femtocell功率控制技术与能效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蔡培;基于载荷优化与功率控制的智能风机叶片驱动系统的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孙莉莉;基于功率控制博弈的跨层干扰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李世杰;面向功率控制的车载自组织网络组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瑜敏;超宽带无线Ad Hoc网络MAC协议及功率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0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