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智能农业灌区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03:17

  本文关键词:智能农业灌区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智能农业灌区 无线传感器网络 节点部署 低功耗 监测


【摘要】:水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智能农业灌区又是节水灌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农业灌区相比,智能农业灌区具有功能强大、兼容性高、可靠性高且成本低廉等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农业灌区监测中,既可以解决传统监测方法实时性差、布线冗杂、成本高等问题,又能够实现对农业灌区的监测,推动农业灌区智能化的发展。本文将从节点部署和节点低功耗两方面,对农业灌区内的传感器网络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农业灌区节点部署方法进行研究,综合考虑覆盖率和所需节点数等因素,选择了正六边形网格部署方法。由于农业灌区具有覆盖范围广、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天气状况复杂等特点,结合节点部署方法研究成果,分析了灌区内影响网络可靠性的因素。实际环境中农作物遮挡、灌溉电机产生的电磁脉冲以及雨天等会导致节点丢包率发生变化,降低网络可靠性。因此本文基于NS2仿真软件,从丢包率、延时和网络寿命三个方面分析了上述影响因素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遮挡对网络可靠性影响最大,在进行灌区全覆盖节点部署时,选择合适的节点摆放高度消除农作物的遮挡影响,避免灌溉电机等电磁脉冲的干扰,同时通过加大发射功率或天线增益削弱雨衰等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结合网络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优化后的节点部署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灌区内存在上述可靠性影响因素时,优化后的节点部署方法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网络可靠性,保证网络监测任务的完成。此外本文还针对25m×10m的监测区域提出了具体的节点部署方案。其次,本文对节点低功耗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现有传感器节点低功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机的节点低功耗方法。将节点低功耗方法应用到本文设计的传感节点上,对本文提出的节点低功耗方法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利用该低功耗方法进行信息采集传输时,本文设计的传感器节点具有较好的低功耗性能。最后,针对智能农业灌区这一特殊应用环境,本文构建了一套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农业灌区信息进行采集、传输、显示,同时远程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访问本地监控中心。此外本文还对构建的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准确地对农业灌区信息进行监测,可以为灌区的灌溉决策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74;TP212.9;TN92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珠;;农业灌区“供水到户”的措施及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2 王宏;;合阳县农业灌区社会经济概况及水利设施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7期

3 迪力木拉提··努尔买买提;;新疆地区农业灌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9期

4 冯军;;农业灌区实行阶梯水价的措施探讨[J];山西水利;2012年12期

5 吴建华,解建仓,朱满林;位山农业灌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6 洪亮;对渠道土堤水渗漏的处理方法[J];新疆农垦科技;1995年04期

7 王金武;;农业灌区用水管理机制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年12期

8 张勇;;农业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07年06期

9 周和平;王忠;徐小波;;农业灌区地下潜水利用分析[J];节水灌溉;2010年12期

10 毕淑霞;孙广友;王军海;于少鹏;王海霞;;内陆盐碱性农业灌区尾水零排放模式设计初探[J];东北水利水电;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陈思侠;十年开发建成新型农业灌区[N];酒泉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胡晓鹏;伊宁县启动农业高效节水项目[N];伊犁日报(汉);2010年

3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用历史眼光看水与粮食安全[N];中国水利报;2012年

4 记者 王朝霞;高效节水技术促我省现代农业发展[N];甘肃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乐;智能农业灌区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汤美娜;上海农业灌区节水管理对策以及激励机制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4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94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