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旁瓣相消的机载雷达抗密集转发式干扰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广义旁瓣相消的机载雷达抗密集转发式干扰方法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机载雷达 抗转发式干扰 广义旁瓣相消(GSC) 辅助通道 训练样本
【摘要】:密集转发式干扰不仅会引起雷达虚警,而且会抬高其附近单元的恒虚警率检测门限进而导致目标检测性能下降。另外,它还会污染空时自适应处理的训练样本,导致杂波抑制性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机载雷达抗密集转发式干扰算法。该算法首先估计干扰方向,然后用广义旁瓣相消技术在空域滤除干扰。广义旁瓣相消中的辅助通道为指向干扰方向的和波束,而其协方差矩阵则利用清晰区中挑选的干扰样本估计得到。该算法可以有效抑制密集转发式干扰,减少由其引起的虚警,改善雷达目标检测性能,同时该算法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dense forward jamming not only causes radar false alarm, but also raises the detection threshold of CFAR in the nearby unit, which leads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arget detec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it also pollutes the training samples of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lutter suppression is degraded.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nti-jamming algorithm for airborne radar, which first estimates the jamming direction. Then the generalized sidelobe cancella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filter the interference in the spatial domain. The auxiliary channel in the generalized sidelobe cancellation is a sum beam pointing to the interference direction. The covariance matrix is estimated by the interference samples selected in the clear region. The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dense forward jamming, reduce the false alarm caused by it,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radar target de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lgorith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easy implement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2133,6110124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K5051102008)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74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电子战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机载雷达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它不仅受地面(海面)杂波的影响,而且还面临着干扰的威胁[1]。基于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干扰机可以将捕获到的雷达信号进行延时或频移,产生具有距离欺骗、速度欺骗等特性的转发式干扰[2-4]。转发式干扰会引起虚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颖,施龙飞,陈明辉,赵锋,王雪松;密集干扰环境下相控阵雷达资源管理优化研究[J];电子学报;2005年06期
2 邓云凯;郑远;胡英辉;;合成孔径雷达转发式干扰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1期
3 杨建宇;;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宏观趋势分析[J];雷达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永才;王伟;潘小义;代大海;;基于延迟-移频的SAR有源欺骗干扰有效区域研究[J];雷达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博;杨军;孙光才;周峰;保铮;;一种虚假大场景SAR快速转发式欺骗干扰方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4期
2 赵艳丽;周颖;王雪松;罗佳;王国玉;;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有源假目标鉴别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马孝尊;柏仲干;朱震;谢虹;;SAR转发式相参干扰效果分析[J];电光与控制;2013年02期
4 林文海;;应用于雷达TR组件微组装中的气相清洗技术[J];电子与封装;2013年08期
5 田超;文树梁;;基于非均匀FFT的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6期
6 王曙曜;楚晓亮;徐坤;王剑;周涛;魏开进;;OS081H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海面风向反演实验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6期
7 文才;王彤;吴亿锋;吴建新;;极化-空域联合抗机载雷达欺骗式主瓣干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7期
8 肖怀铁;刘康;范红旗;;量子雷达及其目标探测性能综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9 同亚龙;王彤;代保全;吴建新;;一种抗密集欺骗式干扰的机载雷达动目标检测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年03期
10 陈明辉,于玉鹏,钱晓俊,王雪松;基于仿真的多假目标干扰对相控阵雷达干扰效果研究[J];雷达与对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范晋祥;杨建宇;;军用红外成像探测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艳丽;弹道导弹雷达跟踪与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鉴福升;基于等离子体反射面天线的雷达基本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朱燕;SAR-GMTI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阳;基于微动特性的SAR干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柴守刚;运动目标分布式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张倩;伺服转台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7 田静;雷达机动目标长时间积累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奔月;正交编码信号的优化设计及脉冲压缩预处理的工程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飞军;卫星通信转发式干扰系统中的非线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倪亮;信号多载频移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冯林高;数字阵列雷达DBF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侯泽欣;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资源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3年
6 石韵;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雷达显控终端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7 冯展鹰;雷达精密构件扩散焊接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易丽;基于改进Morlet小波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提取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马兴;基于FPGA冲击脉冲探地雷达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范婷婷;基于时频分析的双基地MIMO雷达目标定位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二可;谭怀英;郭建明;;美国导弹防御地基雷达的发展现状[J];兵器知识;2010年02期
2 甘荣兵,王建国;改进的对星载SAR的应答式欺骗干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孙云辉,陈永光,焦逊;星载SAR应答式欺骗干扰研究[J];电子对抗技术;2004年02期
4 张伯彦,,蔡庆宇;相控阵雷达的自适应调度和多目标数据处理技术[J];电子学报;1997年09期
5 徐斌,杨晨阳,李少洪,毛士艺;相控阵雷达的最优分区搜索算法[J];电子学报;2000年12期
6 王盛利,于立,倪晋鳞,张光义;合成孔径雷达的有源欺骗干扰方法研究[J];电子学报;2003年12期
7 周荫清,徐华平,陈杰;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3年S1期
8 周颖,王雪松,王国玉,李永祯,肖顺平;相控阵雷达最优波位编排的边界约束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04年06期
9 周万幸;;天波超视距雷达发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1年06期
10 吴一戎;洪文;王彦平;;极化干涉SAR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小义;王伟;张文明;;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假目标干扰[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先明;机载雷达试飞中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J];现代雷达;2001年S1期
2 常军;机载雷达目标的大地坐标定位[J];电讯技术;2003年02期
3 李教,敬忠良,王安,何姣娜;机载雷达的基本效能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3年03期
4 刘烽,毛继志,许家栋;一种新型的机载雷达射频仿真系统设计方案[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06期
5 赖真琴;机载雷达多目标软件仿真[J];电讯技术;2004年02期
6 曹剑,张雄文;国外海军机载雷达的发展概况[J];电子科学技术评论;2005年01期
7 张雪莲;;论俄罗斯与印度在机载雷达领域的军技合作[J];现代雷达;2007年03期
8 郑景嵩;高晓光;李波;;基于典型态势的机载雷达功能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8年06期
9 李栋;王克军;方伟奇;;直升机载雷达振动冲击环境适应性分析与设计探讨[J];火控雷达技术;2010年04期
10 张亮;殷切;韩海峰;;机载雷达气象方式的降雨补偿方法设计与实现[J];现代雷达;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烽;毛继志;许家栋;;一种新型的机载雷达射频仿真系统设计方案[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张海燕;;机载雷达大系统的开发[A];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电子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1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张海燕;;我国机载雷达需走跨越式发展道路[A];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电子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1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陈兆军;丁庆贤;吴俊伟;;沿海气候环境对机载雷达设备的影响和维护[A];2011航空维修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晓春;;高性能机载雷达罩电性能优化设计方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严诺;;某机载雷达天线吊舱结构设计及力学分析[A];2005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韩志钢;唐尧;段芳芳;牟聪;;直升机载雷达对地目标跟踪滤波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许光运;丁庆贤;;浅谈战时闸门是航空机载雷达对抗技术[A];2011航空维修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鞠金山;;某机载雷达的电源组件防护技术[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南涛;;抗静电涂料体系在机载雷达罩表面的防护技术[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魏刚 刘江平 ;“空中鹰眼”:机载雷达[N];解放军报;2003年
2 记者 田学科;以开发新一代机载雷达预警接收机[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承京;六○七所加快实施全面整合步伐[N];中国航空报;2003年
4 陆凌期;六○七所新型雷达无故障通过定型试飞[N];中国航空报;2003年
5 朱明辉 孟月民;我省机载雷达技术国内领先[N];安徽日报;2004年
6 张建 张坤;初晓军擦亮海天“千里眼”[N];解放军报;2004年
7 记者 王艳红;隐形飞机不隐[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王建云;苏-34战机有多少难言之隐?[N];中国国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范西昆;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及其实时实现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薛巍;基于DPCA的机载雷达主杂波自适应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胡文琳;机载雷达恒虚警率检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唐斌;机载雷达Krylov子空间STAP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丽娟;双基地机载雷达杂波抑制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史永奇;现代机载雷达系统信息融合算法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唐政;目标特性和噪声干扰对机载雷达探测系统的影响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阮锋;机载雷达环境仿真与动目标检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健;机载雷达通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宝光;机载雷达目标模拟与系统仿真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田北京;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韩伟;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郑昱;机载雷达常规地图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和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辛明;新一代小型机载雷达显示终端的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1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1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