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多通道SAR信号重建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方位多通道SAR信号重建性能分析 出处:《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合成孔径雷达 方位多通道 信号重建 性能分析
【摘要】:方位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质量受系统参数、阵列误差以及信号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针对方位多通道SAR的信号重建性能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信号模型进行完善,引入了重建系数的概念,从而使得多通道SAR信号重建网络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继而在数字波束形成的框架下对一系列重建方法进行了介绍。其次,在得到重建误差功率谱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信噪比与方位模糊比的解析表达式。最后,对各种算法的重建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析结果将为方位多通道SAR系统设计、信号处理以及图像质量预估提供有效支撑。
[Abstract]:Azimuth multi-channe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 quality is subject to system parameters. The effect of array error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s on the signal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of azimuth multi-channel SAR is analyzed. Firstly the signal model is improved and the concept of reconstruction coefficient is introduced. So that the design of multi-channel SAR signal reconstruction network has more flexibility, and then a series of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introduced in the framework of digital beamforming.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 error power spectrum, the analytic expression of SNR and azimuth ambiguity ratio is given. Finally. The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of various algorithms i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analysis results will be designed for the azimuth multi-channel SAR system. Signal processing and image quality prediction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01187)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57.51
【正文快照】: 1引言方位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1-5](SAR)以空间采样的增加换取时间的自由度,从而实现高分辨率宽测绘带[6,7]观测。RadarSat-2[8]以及TerraSAR-X[9,10]等在轨系统对双通道SAR进行了成功地验证。由于系统脉冲重复频率(PRF)远低于多普勒带宽,方位多通道SAR存在严重的主瓣多普勒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艳阳;李真芳;杨桃丽;保铮;;一种单星方位多通道高分辨率宽测绘带SAR系统通道相位偏差时域估计新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喜乐;董臻;何峰;孙造宇;梁甸农;;方位多相位中心SAR信号重建误差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磊;全英汇;邢孟道;保铮;;一种子空间投影的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通道均衡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书君;孙进平;袁运能;毛士艺;;合成孔径雷达中匹配滤波与解调频压缩方法的性能分析[J];信号处理;2007年01期
2 林幼权,倪晋麟,张光义;三孔径SAR-MTI系统的性能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10期
3 方学立;梁甸农;董臻;;基于位置相关的SAR图像中分布式目标检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2期
4 张绪锦;朱兆达;张卫华;龚晓凌;;SAR回波模拟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构建[J];现代雷达;2007年09期
5 种劲松;李晓玮;韩昭颖;;ENVISAT ASAR交替极化模式目标检测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10期
6 邢孟道;李真芳;保铮;王彤;;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空时频成像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05年S1期
7 ;各种体制与用途的雷达及系统[J];电子科技文摘;2006年01期
8 吴永辉;郁文贤;计科峰;王晓军;祁炜;单财良;;基于修正H-α方法的双极化SAR散射机理识别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2010年03期
9 安成锦;牛照东;李志军;陈曾平;;典型Otsu算法阈值比较及其SAR图像水域分割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9期
10 刘书君;冉强军;袁运能;毛士艺;;基于单通道合成孔径雷达子图像的动目标检测性能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逯贵祯;王玲;;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识别的马尔科夫随机场方法研究[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白霞;孙进平;毛士艺;;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的Chirp z变换成像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时慧;左永锋;何攀峰;;大调制带宽线性调频信号频响补偿技术研究[A];2010全国虚拟仪器大会暨MCMI2010’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何宜军;谢涛;;沿轨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涌浪成像理论[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和平;;基于ARM的固态记录器控制模块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陆元;袁运能;张亚萌;李东斌;;距离徙动高次项对LFMCW SAR成像影响研究[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汪伟;李磊;张智慧;;有源相控双极化波导缝隙天线阵[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王隽;杨劲松;黄韦艮;王贺;陈鹏;;多视处理对SAR船只探测的影响[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9 王迪;雷武虎;杨越;;SAR欺骗干扰与散射波干扰信号生成[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叶伟;贾鑫;刘树贤;;编码调频斜率合成孔径雷达信号抗干扰仿真[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娴;打造高性能分析“铁三角”[N];中国电子报;2005年
2 许伟武;一磅重纳米合成孔径雷达问世[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徐英淑;以先进的雷达开拓遥感应用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4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汪杰;直升机载装合成孔径雷达获成功[N];科技日报;2003年
5 士元;“X卫星”多视角观测转眼不转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7 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韦朝炅;西门子性能分析管理系统提升网络性能[N];通信产业报;2002年
8 费旭辉;合成孔径雷达与光学影像融合及其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成都举行[N];中国测绘报;2007年
9 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公司 余道敏;3.5GHz无线接入技术与性能分析[N];通信产业报;2003年
10 ;双路至强服务器性能分析[N];网络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立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2 王力宝;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郭微光;机载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4 孙建;SAR影像的海浪信息反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于秋则;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匹配导航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危嵩;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检测与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钱悦;片上网络演算模型及性能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昊;时间交替采样系统的信号重建[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斌;基于CT成像的合成孔径雷达向量熵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傅斌;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昭颖;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2 姚刚;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胡笑斌;SAR图像目标识别中几个问题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周峰;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基于数据的运动误差分析及补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裘金飞;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7 姜凤山;合成孔径雷达高速数据记录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8 许一力;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设计的可靠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9 史勤峰;Beamlet及其在SAR图像边缘检测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田旭文;合成孔径雷达超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本文编号:1417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1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