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贝叶斯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06:11

  本文关键词:贝叶斯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IR-UWB 贝叶斯压缩感知 簇位置集 信道估计 信号解调


【摘要】:脉冲超宽带(Impulse Radio Ultra Wideband,IR-UWB)通信技术通过发送极短脉冲波形来携带信息,无需载波调制,在短距离范围内能实现高数据传输的要求。然而,IR-UWB信号在时域上的脉冲持续时间极短,使得其在频域上的带宽极高,这就给接收机的采样单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阶段的高速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or,ADC)难以低成本实现,成为阻碍该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的出现,为信号采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CS理论指出,若一个信号可以在某个域(或基)进行稀疏表示或是具有可压缩特性,则通过少量的随机采样值便可以对原始信号进行重构。IR-UWB信道和信号在时域上具备天然的稀疏特性,因此将CS理论引入IR-UWB用以降低系统采样率,构建CS-UWB系统来解决高速ADC难以低成本实现的问题,成为了近年来IR-UWB研究领域的热点。考虑到IR-UWB多径信道和调制信号特征具备远多于稀疏的统计及确定性先验,本文从贝叶斯视角出发,对CS框架下的IR-UWB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将CS-UWB中的CS重构描述为稀疏贝叶斯模型,提出了BCS-UWB系统架构。在此框架下,基于对信道特征的统计先验分析和信道的准静态特性,提出了分两阶段来完成信道估计的方案,第一阶段用来估计出信道的簇结构信息,获得信道的簇位置集,第二阶段利用BCS重构算法,结合得到的簇位置集来获得信道冲击响应幅值的估计,提高信道冲击响应的重构信噪比,并将所得信道估计结果用于信号解调中,降低了比特误码率(Bits Error Rate)。进一步,结合所设计的速率达150 Mbps的调制方案BPM-4PPM,研究了考虑调制信号所具备的位置、幅值等确定性先验信息的信号解调方法,提出了基于位置分组和幅值逼近的修正子空间追踪(Modified Subspace Pursuit,Mod-SP)算法来完成信号的解调,进一步降低了信号解调的比特误码率,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的研究论证了BCS框架下的IR-UWB系统可获得比传统CS框架下的IR-UWB系统更优异的性能,拓展了基于压缩感知的IR-UWB系统的研究范畴,为未来低复杂度、高性能IR-UWB系统设计提出了又一种新的可选思路。
[Abstract]:An IR - UWB system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data transmission in the field of high speed ADC . The proposed scheme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prior analysis of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si - 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 In this paper , we propose a modified Subspace Tracking ( Mod - SP ) algorithm based on position grouping and amplitude approximation to complete the demodulation of the signal , further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signal demodula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IR - UWB system under the BCS framework can achieve th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IR - UWB system under the traditional CS framework , and expands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IR - UWB system based on compression sensing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力;季茂荣;张卫平;刘强;郭涛;;室外环境脉冲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1年05期

2 张在琛;吴亮;赵嘉宁;刘井密;翁俊杰;毕光国;尤肖虎;;高速脉冲超宽带系统和芯片设计[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2年10期

3 苟海鸿;;脉冲超宽带中压缩感知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年04期

4 张志远;张剑;刘洛琨;李铁峰;;三种基于发送参考的脉冲超宽带系统性能比较[J];通信技术;2008年02期

5 ;我首个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建成[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年07期

6 ;我国首个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建成[J];无线互联科技;2010年02期

7 李霞;江桦;张剑;张志远;;码域发送参考脉冲超宽带系统性能[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8 许志猛;杨爱东;余轮;;基于相位抖动的脉冲超宽带功率谱平滑技术[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任晶晶;柴守刚;陈卫东;;基于混合计算方法的脉冲超宽带穿墙散射建模[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张金宝;张在琛;;脉冲超宽带误比特率性能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井密;张在琛;;脉冲超宽带单比特采样信道估计[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邱琳;蒋祥顺;杨峰;胡剑浩;李少谦;;基于频域信号处理的脉冲超宽带接收机[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谢义方;于庆法;黄永辉;熊蔚明;;一种BPM脉冲超宽带发射机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陈丽容;专家:脉冲超宽带将有效改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验[N];通信信息报;2010年

2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我国首个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制成功[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长锋;我国首个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建成[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峰;脉冲超宽带通信的欠采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俊;脉冲超宽带信号产生、控制与检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龚卫林;脉冲超宽带低复杂度低功耗接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彭炳光;脉冲超宽带网络接入控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杨力;脉冲超宽带信号雷间近地面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任志远;脉冲超宽带通信系统同步与信道估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宁晓燕;基于分数傅立叶变换的脉冲超宽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蒋俊;高速数字式脉冲超宽带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复旦大学;2012年

9 郑霖;脉冲超宽带通信中的多用户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牟大中;脉冲超宽带信号的非相干接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苟海鸿;基于压缩感知的脉冲超宽带系统的检测器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松;贝叶斯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周美霞;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罗文远;脉冲超宽带收发机前端设计[D];湖南大学;2010年

5 梁中坚;基于压缩感知的脉冲超宽带无线通信接收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应茹;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脉冲超宽带目标识别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邱琳;脉冲超宽带通信的频域接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和俊琴;基于神经网络的脉冲超宽带目标探测识别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刘涛;基于脉冲超宽带的短距定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10 王斐;脉冲超宽带系统时变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17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17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