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认知Ad Hoc网络可靠路由技术

发布时间:2018-01-21 06:27

  本文关键词: 认知Ad Hoc网络 路由协议 稳定性 可靠性 出处:《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认知无线电技术通过机会性地接入授权频段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缓解了频谱资源日益匮乏的问题,因此它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广泛,如组网灵活且抗毁性好的Ad Hoc网络。应用认知技术的Ad Hoc网络是军事通信的必备技术之一,它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实现战场通信的智能化。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一些可重配置设备的迅速发展,认知Ad Hoc网络在民用和商用领域的应用也有了广泛前景。由于认知Ad Hoc网络的频谱动态接入特性,网络中节点的可用信道具有异构性、时变性和空间特性。这些特性使得认知Ad Hoc网络的路由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认知Ad Hoc网络的特性,对其可靠路由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认知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SR-DSR,增强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Ad Hoc网络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对象,接着阐述了认知Ad Hoc网络路由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认知无线网络路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可以应用到认知Ad Hoc网络中的几种抗干扰技术。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多接口多信道环境下一种适用于认知Ad Hoc网络的可靠路由协议SR-DSR。该协议考虑认知Ad Hoc复杂的无线环境和网络环境,以稳定性为首要指标,联合考虑路由和信道选择的问题。SR-DSR根据路径上各个节点的可用信道情况对路径进行建模,计算度量路径的稳定性。信道选择方面SR-DSR综合考虑了信道的稳定性,递交率以及信道容量。在路由维护阶段,SR-DSR采取信道切换方式维护路径有效性,减小了外部干扰的影响。通过OPNET仿真平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相比RASR协议以及传统的DSR协议,SR-DSR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更具有优势。最后,本文在SR-DSR基础上,加入了局部重路由和多径功能,进一步优化了路由协议。仿真显示局部重路由功能对于节点移动引起的路由失效有比较明显的修复效果,有效的减小了频繁完全重路由带来的开销和时延问题。多径路由为有递交率要求的业务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Abstract]:Cognitive radio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spectrum through opportunistic access to the authorized frequency band and alleviates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scarcity of spectrum resources.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example, Ad Hoc networks with flexible network and good survivability. Ad Hoc network with cognitive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technologies in militar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lligent terminal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me reconfigurable devices, it can realize the intelligence of battlefield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are also widely used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 spectrum dynamic access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the available channels of nodes in the network are heterogeneous.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routing of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face new challenge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reliable routing problem is studied, and a routing protocol (SR-DSR) suitable for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is proposed.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data transmission are enhanced. First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lated basic concepts of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 are introduced, and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defined. Then,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of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 routing research are described,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f cognitive wireless network routing are analyz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anti-jamming techniqu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liable routing protocol SR-DSRs for cognitive Ad Hoc networks in multi-interface and multi-channel environments, which considers the complex wireless and network environments of cognitive Ad Hoc. Taking stability as the primary index, the problem of routing and channel selection is considered jointly. SR-DSR models the path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channel conditions of each node on the path. In the aspect of channel selection, SR-DS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nnel stability, delivery rate and channel capacity. SR-DSR adopts channel switching method to maintain path validity, which reduces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interferen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OPNET simulation platform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RASR protocol and traditional DSR protocol, SR-DSR has more advantages in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Finall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R-DSR. Local rerouting and multipath functions are added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routing protoco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l rerouting func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pair the routing failure caused by node movement. Multipath rout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verhead and delay caused by frequent complete rerouting. Multipath routing provides a good solution for traffic with delivery rate.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龙斗;福建国税“大集中”网络的分析设计与构建[J];福建电脑;2004年03期

2 富强;网络与安全的“亲密接触”——记华为3Com“安全渗透网络”解决方案发布会[J];计算机安全;2005年05期

3 王舟;;试论如何实现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0期

4 王帅;;Ad Hoc网络的安全威胁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8期

5 王清,邓昕;网络建设的技术和方案[J];电脑技术;1996年07期

6 董忆宁;李工;;地球物理研究所企业网络的建设[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1999年02期

7 ;无线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1期

8 陈建民;;浅议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5期

9 倪晓熔;网络QoS实现方案探讨[J];电信科学;2000年07期

10 江娟 ,王磊;无限扩展 永不停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络系统升级[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晖;林宇;金跃辉;程时端;;包的重排序及对网络和应用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少勇;卢泽新;张晓哲;;一种面向企业的用户与网络分离的新型网络编址技术[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黄东晖;金跃辉;林宇;程时端;;将VoIP应用性能参数映射到网络层[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栋;李文耀;程雯;;光网络的发展与挑战[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周鸣;常霞;;基于3G网络的增值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A];2010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刘仲平;董志;;浅谈VLAN在网络中的实际运用[A];第十五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黄翠仙;;厦门市气象局网络的VLAN设计[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8 徐建锋;;顺势而为,实现向IPv6的有序过渡[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文栋;周亚建;周景贤;;Ad hoc网络RERR消息攻击及仿真研究[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郭少华;贾逵;徐惠民;;一种融合WLAN和Cellular IP的移动IP网络[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宋瑾 李洋;网络优化常用技法[N];计算机世界;2009年

2 Cache Flow公司 李峰;您的网络能否有效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3 电脑虎;网络大厦的互联基础 ——TCP/IP协议[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李刚;网络的安全与性能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5 韩琦;Secure Computing “你的网络我打分”[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范映华;发展网络邮政[N];人民邮电;2001年

7 本报记者 朱杰;云网络:下一代网络的趋势还是嚼头[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韩勖;理想照进现实[N];计算机世界;2011年

9 李;化繁为简 享受网络[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实达网络按需定制解决方案[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世佳;一体化标识网络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马柯;延迟容忍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李宏建;无线Mesh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胡骞;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中缓存技术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陈阳;网络坐标计算模型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尹珊;灵活光网络中的资源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于秦;无线网络流量分形特性分析与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秦绍萌;复杂网络上的博弈演化[D];兰州大学;2009年

9 刘国乐;P2P网络的资源优化与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林荣恒;基于社区的融合网络业务体系及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50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50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