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角反射器的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角反射器 雷达截面积 棱长比 安置角度 优化设计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使角反射器的3dB波束宽度能覆盖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所有模式对应的入射角范围,提出了一种合成孔径雷达角反射器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结合光线追迹和Gordan面元积分法提出一种角反射器雷达截面积的快速计算方法,再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得出角反射器3dB波束宽度随棱长比和安置角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此对目前常规的三条棱边等长型的角反射器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3dB波束宽度.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卫星HJ-1C,ENVISAT和ALOS在各自入射角范围内,角反射器方位向3dB波束宽度分别增大了6.06°,6.26°和16.00°.
[Abstract]:In order that the 3 dB beam width of the angular reflector can cover the range of incident angles corresponding to all modes of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antenna, In this paper, an optimal design method for angular reflector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s proposed. Firstly, a fast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ross section area of angular reflector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ray tracing and Gordan area integration. The variation of 3dB beam width with angle-length ratio and placement angle is obtain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is, the conventional angular reflector with three edges and equal length is designed optimally. The optimum desig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zimuth 3dB beamwidth of the reflector increases by 6.06 掳/ 6.26 掳and 16.00 掳respectively in the range of incident angles of HJ-1CnVISAT and ALO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1165) 国家“十二五”民用航天预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42007)
【分类号】:TN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运华;张彦敏;郭立新;;平面上方二维介质目标对高斯波束的电磁散射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2 袁礼海;李钊;葛家龙;江凯;;利用点目标进行SAR辐射定标的方法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9年01期
3 丁建军;刘志伟;徐侃;娄瑜雅;陈如山;;基于高频方法分析电大尺寸目标的散射[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4 张婷;张鹏飞;曾琪明;;SAR定标中角反射器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华,陈标;一维线性海面弱流场对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艾彬;黎夏;;基于改进的频谱位移雷达干涉去平算法研究[J];热带地理;2009年02期
3 李国利;罗代升;周钊;;星载SAR成像的R-D算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蒋兴伟;刘建强;邹斌;王其茂;曾韬;郭茂华;朱海天;邹亚荣;唐军武;;浒苔灾害卫星遥感应急监视监测系统及其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1期
5 李连军,戴金海;小SAR卫星偏航导引控制[J];上海航天;2004年06期
6 王卫威;王正明;谢美华;汪雄良;;基于稀疏约束与性能最优化的SAR图像目标增强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8年03期
7 丁泽刚;温亮;;SAR自然场景实时回波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8 丁泽刚;高阳特;;轨道SAR创新性实验教学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2期
9 丁泽刚;杨文付;;SAR系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3期
10 吕辉;陈天麒;;一种SAR的点目标回波生成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基于融合的混合模式SAR成像技术[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2 张超;李景文;;高并行性的星载SAR回波并行仿真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高莉;;浅述合成孔径雷达新技术的发展[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满庆;贾鑫;;一端固定的双站SAR成像算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嵬;;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金星表面形貌成像覆盖性分析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6 来嘉哲;刘红娅;;天基SAR轨道数据软件接口处理[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王卫民;;对地观测与遥感技术[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8 齐美清;汪伟;金谋平;宋小弟;;星载SAR天线波束指向偏差探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武文;刘阳;王晓军;;基于Matlab GUI的SAR图像相干斑检测平台设计[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刘玉战;;无人机载SAR运动补偿方法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ENVISAT卫星ASAR波模式数据海浪反演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蒋廷臣;星载宽幅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力宝;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杨科锋;移变双基地SAR特性与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赖涛;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陶勇;知识辅助的SAR图像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张倩;SAR图像质量评估及其目标识别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何原荣;矿区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及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谢先明;InSAR及多基线InSAR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来志;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系统调频激光器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袁孝康;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辐射校准[J];上海航天;1998年04期
2 陈振华;才长帅;李光伟;闫海;;三角形角反射器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29期
3 莫锦军,袁乃昌;SAR校准常用参考目标分析与比较[J];无线电工程;1999年05期
4 袁礼海;李钊;葛家龙;江凯;;利用点目标进行SAR辐射定标的方法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9年01期
5 阮颖铮,L.B.费尔森;复射线近轴近似原理和应用[J];应用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6 蔡红豪;王晓冰;薛正国;岳慧;;海环境实验室模拟及电磁散射测量技术[J];制导与引信;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珍珍;汤广富;程翥;皇甫堪;;基于极化分解的舰船和角反射器鉴别方法[J];舰船电子对抗;2010年06期
2 黄孟俊;陈建军;赵宏钟;付强;;海面角反射器干扰微多普勒建模与仿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9期
3 孝舜;;角反射器的试验和分析[J];激光与红外;1976年07期
4 虞孝舜;;角反射器作用因子和激光测距方程[J];激光与红外;1979年12期
5 虞孝舜;;卫星角反射器设计[J];激光与红外;1979年04期
6 赖宗兴;;弹装角反射器的设计研究[J];激光与红外;1980年07期
7 张志远;张介秋;屈绍波;杜洪亮;;雷达角反射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飞航导弹;2014年04期
8 周辉,李松,石岩,翁兴涛,胡克伟;卫星角反射器的设计[J];光电工程;2005年11期
9 涂建华;汤广富;肖怀铁;许超;;基于极化分解的抗角反射器干扰研究[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10 李建超;高明;苏俊宏;;机载角反射器阵列设计[J];应用光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苑文亮;唐小明;朱洪伟;李国君;;一种基于云台控制角反射器的靶标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桂芳;单新建;屈春燕;;人工角反射器辐射特性及其像素级精定位参数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薛笑荣;王爱民;曾琪明;;一种有效的SAR图像角反射器检测方法[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薛笑荣;曾琪明;;一种有效的SAR图像角反射器点检测方法[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5 范景辉;赵红丽;王毅;葛大庆;郭小方;涂鹏飞;;CRInSAR中不同类型角反射器的设计、布设与信号分析[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周辉;;利用ZYGO原始数据解算激光角反射器装配体的二面直角误差和面形误差[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俊娟;构造形变监测中人工角反射器的RCS模拟[D];上海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杰;机载目标跟踪激光角反射器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2 闫世勇;角反射器雷达干涉实验及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4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9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