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网络中D2D通信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 Device-to-Device 干扰抑制 多天线 出处:《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从将数据服务融合进蜂窝通信中,移动运营商努力应对网络上的大数据流量。而其中D2D(Device to Device)通信是一种新的并且有潜力的技术,因为它允许近距离的蜂窝用户复用可能被相同小区其他蜂窝用户使用的频谱进行直接通信。但是,D2D和蜂窝通信复用频谱资源会产生相互干扰问题。在这样的系统中,干扰管理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不恰当的干扰协调可能导致网络自毁。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D2D复用蜂窝用户频谱时产生干扰的抑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D2D干扰抑制技术的两种场景,一种是单小区多对D2D链路复用蜂窝UE的频谱,另一种是多天线D2D的预编码干扰抑制技术。在研究多对D2D链路复用蜂窝UE频谱的D2D通信的干扰抑制技术。首先我们研究了多对D2D链路复用一个蜂窝UE的上行频谱,这种方案的核心是保证蜂窝UE的通信质量下,限定所有D2D UE到基站的干扰水平相等。这样离基站近的D2D UE的发射功率较小,以减轻干扰,而离得较远的蜂窝D2D可以以更大的功率发送,从而获得更高的通信速率。本文分两种情况保证了蜂窝链路的通信质量,一种是即时CSI限制,另一种是平均CSI限制,前一种需要UE与基站之间每个时隙更新信道信息,会导致大量的信令开销,而第二种方式在允许蜂窝UE有一定的中断概率的情况下,只需要更新平均CSI信息,减小了信令开销。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小区容量。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无法让所有D2D用户可以通信,因而所提出的方案还进一步考虑D2D UE可以同时复用不止一个正交蜂窝UE的频谱,这样做的好处是进一步提高D2D的速率,并且提高活动D2D UE的数目。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多天线场景下,应用D2D和基站的联合预编码来消除相互之间的干扰,我们使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使用LTE预定义码本,最优的码本需要进行穷尽搜索,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了两种更可行的码本方法。使用码本的方案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在基站和D2D之间交换预编码信息。所以本文还提议了一种分布式预编码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基站和D2D UE之间交换信息,并且在可以获得准确的信道信息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Abstract]:Since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services into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mobile operators have struggled to cope with traffic from big data on the network. Among them, D2DU device to device is a new and promising technology. Because it allows close-range cellular users to reuse spectrum that may be used by other cellular users in the same cell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Because improper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may lead to network self-de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uppression method of interference when D2D multiplexing cellular spectrum.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wo scenarios of D2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echnology. One is the spectrum of single-cell multi-pair D2D link multiplexing cellular UE. The other is the multi-antenna D2D precoding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echnology of D2D communication with multiple pairs of D2D links multiplexing the cellular UE spectrum. First, we study the multi-pair D2D link multiplexing the uplink spectrum of a cellular UE. The core of this scheme is to ensur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cellular UE, and limit the interference level between all D2D UE and the base station to be equal, so that the D2D UE near the base station has less transmit power, so as t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In this paper,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the cellular link is guaranteed in two cases, one is the real-time CSI limitation, the other is the average CSI limitation. The former needs to update the channel information in each time slot between UE and the base station, which results in a large amount of signaling overhead, while the second way only needs to update the average CSI information if the cellular UE has a certain probability of interruption. Reduce signaling overhead. Our goal is to maximize cell capacity.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scheme is that it does not allow all D2D users to communicate. Therefore, the proposed scheme further considers that D2D UE can simultaneously reuse the spectrum of more than one orthogonal cellular UE, 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further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D2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we use the joint precoding of D2D and the base station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D2D UE and the base station. We use two schemes, one is to use the LTE predefined codebook. The optimal codebook requires an exhaustive search, based on which, We consider two more feasible codebook methods. The scheme of using codebook needs to exchange precoding inform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 and D2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distributed precoding scheme. This scheme does not need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between base station and D2D UE, and can get better perform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accurate channel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侠;项建弘;;基于调零技术的相干干扰抑制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6期
2 张嘉岷;李琪林;白泰;殷善锋;;基于非相关性干扰估计的干扰抑制合并[J];自动化与仪表;2013年11期
3 邱永红,甘仲民,李广侠,朱德生;自适应调零天线对快速跟踪干扰抑制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1年04期
4 王清;;化工显示仪表应用中的干扰抑制[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7年08期
5 冯冀宁;吴嗣亮;杨晓波;;一种新的干扰抑制频域自适应算法[J];信号处理;2010年12期
6 杨蕾;;变换域通信系统干扰抑制性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7 刘跃宣;张晓龙;张鹏;张娜;;基于小波分析的卫星信号干扰抑制技术[J];电信快报;2013年07期
8 王贵虎;干扰抑制技术在电气检测中的应用初探[J];电子质量;1999年12期
9 王万刚;;论电路中的干扰形成及干扰抑制技术[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5期
10 刘海涛;高珂增;金雪峰;;基于用户协作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案[J];通信技术;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莲;郭伟;余敬东;;直扩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于永强;;基于谱减平滑算法的语音干扰抑制技术[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陈虹;马彦;赵桂军;孙鹏远;郭孔辉;;主动悬架系统的鲁棒干扰抑制:一种多目标控制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4 杨茂英;刘宇;杨晨阳;;分组串行干扰抑制在WCDMA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5 杜鹏;余建国;;3 GPP LTE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尧;崔晓伟;陆明泉;;基于分级参数预测的自适应抗干扰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王益文;刘燕飞;徐艳娇;高艳霞;;额区参与儿童视听干扰抑制的ERP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文强;陈豪;;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一维切片的干扰抑制方案[A];卫星通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白燕;卢晓春;;卫星导航系统宽带LFM干扰抑制方法研究[A];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郝张红;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时变干扰抑制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刘畅;回声干扰抑制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何昭君;同时同频全双工无线通信自干扰抑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周详;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阶;MIMO系统中的定向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乃金;多小区MIMO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陈昊;多重无线通信体制下系统间共存与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文明;卫星导航系统干扰抑制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刘燕卿;带约束随机模态系统控制及干扰抑制[D];江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立;卫星导航接收机时频联合干扰抑制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斯腾;全双工射频多径自干扰抑制算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闫坤;基于变换域信号分析的干扰抑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丁兴文;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朱春华;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线性调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黄聪;强相干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周军;基于相干检测的迭代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鲁思行;多天线小区间协作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顾立宏;全双工射频自干扰抑制快速搜索算法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金晓章;导航接收机干扰抑制算法研究与性能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6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9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