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n与ZigBee共存:子载波置零多输入多输出物理层模型
本文选题:多输入多输出 切入点:Zig 出处:《计算机应用》2014年12期
【摘要】:针对802.11n与Zig Bee共享ISM频段造成的Wi Fi与Zig Bee信道重叠,进而导致网络间相互干扰使得网络性能下降,以及当前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可能导致的频谱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个采用子载波置零技术的2×2非相干多输入多输出(MIMO)物理层模型。该模型中,为了避免共信道干扰,Wi Fi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首先对其当前使用的信道中可能存在的Zig Bee信号进行检测,若检测到Zig Bee信号则对已被占用的频谱对应的子载波置零,使用余下频谱不重叠子载波进行通信。接收端对发送端使用的子载波进行识别,并完成后续工作。通过使Wi Fi与Zig Bee信号频谱分离来消除信号间干扰,解决两者共存问题,实现Wi Fi与Zig Bee数据并行传输。在由GNURadio/USRP软件无线电设备和Zig Bee节点搭建的实验床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子载波置零技术的2×2非相干MIMO可以获得全带宽发送状态下50%~70%的吞吐量,同时在数据并行传输过程中Zig Bee的正确收包百分比达到90%以上。
[Abstract]:In view of the overlap of Wi-Fi and Zig Bee channel caused by 802.11n and Zig Bee sharing ISM band,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is degraded by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networks.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low spectrum resource utilization caused by current carrier listening multiplexing access / collision avoidance (CSMA / CAA), a 2 脳 2 incoherent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M) physical layer model using subcarrier zeroing technique is proposed. In this model, a 2 脳 2 incoherent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O) physical layer model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channel interference, the Wi Fi transmitter detects the Zig Bee signal which may exist in the channel it is currently using before transmitting the data, and if the Zig Bee signal is detected, it sets zero to the subcarrier corresponding to the occupied spectrum. The receiver identifies the sub-carriers used by the transmitter and completes the follow-up work.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signals is eliminated and the problem of coexistence of the two is solved by separating the spectrum of the Wi Fi signal from the Zig Bee signal. The parallel transmission of Wi Fi and Zig Bee data is reali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experimental bed built by GNURadio/USRP software radio equipment and Zig Bee node show that, The 2 脳 2 incoherent MIMO with subcarrier zeroing technique can achieve 50% throughput in the state of full bandwidth transmission, and the correct packet rate of Zig Bee in the process of data parallel transmission is more than 90%.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0172063)
【分类号】:TN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鑫,冯大政,赵梦;利用高阶累积量的盲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辨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11期
2 朱秋明;徐大专;罗艳强;陈小敏;;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空域相关性评估简化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李相如;张昭;王小谟;;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雷达等效阵列增益推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王文胤;程智谋;;认知的协同多输入多输出通信[J];通信电源技术;2013年06期
5 谭丽丽,韦岗;多输入多输出盲解卷问题的最大熵解法[J];电子学报;2000年01期
6 郑武;张海滨;宋文涛;罗汉文;;多输入多输出无线系统的迭代可配置树型搜索检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王燕;薛小玮;弓树宏;吴振森;;降雨环境中多输入多输出地-卫信道相关性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8 董瑞翔;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辨识在高炉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84年01期
9 张轶;任清华;褚振勇;;多输入多输出变换域通信系统设计与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7期
10 朱幼莲;基于立方扩展法的多输入多输出逻辑综合算法的实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芮贤义;;干扰受限环境下多输入多输出-最大比合并系统的容量和误符号率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2 张俊玉;;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的盲辨识[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3 毕庆琪;苏为洲;;多输入多输出有限脉冲响应系统的信号功率谱分析和相应的盲辨识方法[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陈性敏;陈翰馥;;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系统的递推辨识[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吴朝木;;单片机在编码器设计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WLAN技术取得突破[N];计算机世界;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玲;多输入多输出探地雷达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珊珊;无线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徐浩;多输入多输出冲击振动试验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郑飞;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智能检测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4 游青松;多输入多输出的建模与系统容量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良玉;多输入多输出频域模型参数识别[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丛文;随机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时滞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D];青岛大学;2014年
7 吴吉平;多输入多输出频域正交多项式模态参数识别方法[D];中南大学;2002年
8 杨巍;多输入多输出正弦扫频试验控制方法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张奇;多输入多输出(MIMO)编码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殿宝;高速环境下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9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67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