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破坏后的网络信道优化通信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入侵破坏 + 网络信道 ; 参考:《科技通报》2014年10期
【摘要】:为了提高入侵破坏后网络信道通信性能,按照入侵破坏后网络信道的衰减特征,融合自适应比特以及功率划分方法,提出基于节点可信度子信道等效改进的网络衰减信道通信优化方法,采用基于节点可信度的信道分配方案,对关键链路优先分配信道,降低链路冲突,实现网络通信信道的初步优化,再通过子信道等效改进方法,在信道已经被入侵破坏的基础上,在传递总比特数一定时,依据发送功率最小化模型,综合分析特性相同或相近的子信道,降低已经被入侵破坏后的网络信道通信信令负荷,完成被破坏网络信道通信的再次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被破坏网络链路冲突率和数据丢包率,提高了衰减网络通信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 channel after intrusion destruction, the adaptive bit and power partition method is fused according to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channel after the intrusion destruction.A network attenuation channel communicatio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improvement of the node confidence subchannel is proposed. The channel alloc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node credibility is adopted to assign the channel first to the key link and reduce the link collision.To realize the initial opt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then through the equivalent improvement method of the subchannel, on the basis of the channel has been destroyed by the intrusion, and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is fix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mission power minimization model,By synthetically analyzing the subchannels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he signaling load of the network channel which has been damaged by the intrusion is reduced, and the re-optimization of the damaged network channel communication is completed.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ink collision rate and data packet loss rate and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attenuated network.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2013AA040302)
【分类号】:TN915.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强,陈启美,李勃;跻身未来的电力线通信 (二)电力线信道分析及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4期
2 赵宇明,王赞基,郭静波,于歆杰;一种应用于配电网电力线通信的快速比特分配算法[J];电网技术;2005年21期
3 侯冠博;杨寿保;胡云;;WMN中基于链路质量的信道分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年11期
4 张蛟;王万良;姚信威;陈伟杰;;无线Mesh网络中混合信道分配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20期
5 于海斌,曾鹏,王忠锋,梁英,尚志军;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研究[J];通信学报;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娟;张伯虎;李旭霞;;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分簇路由的火灾探测[J];安防科技;2007年01期
2 赵养社;;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GPRS网的灌溉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王振宇;江克勤;方木云;邰伟鹏;;REET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霍宏伟;张宏科;牛延超;郜帅;张思东;;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以太网间的接入系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刘丽萍;王智;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连接问题研究[J];兵工学报;2007年09期
6 张玉华;贾利民;李忠;;基于McWiLL的大范围多类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5期
7 俞昌忠;陈跃东;;基于WSN和GPRS远程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戴晓华;王智;蒋鹏;夏锋;孙优贤;;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9 张建辉;申兴发;陈积明;孙优贤;;基于PID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功率控制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10 蒋鹏;;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湿地水环境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施家煌;赵成林;;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路由协议的分析与比较[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2 王亚慧;程培新;杨佳;苏阳;;关于建筑测试专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探讨[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刘莹;薛立军;高满茹;;基于蓝牙技术的网络化传感器测量系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王慧;刘立;辛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工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石军锋;钟先信;陈帅;;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链路协议[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6 吴荣泉;钱立群;;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7 王金全;王庄严;赵林亮;;一种基于节点认证和数据加密的WSN安全传输机制[A];第十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鼎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数据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魏博;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机制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孙中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高效路由协议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赵楠楠;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李雪;能耗均衡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在交通流监测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9年
6 郑巍;基于蚁群优化的网络路由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保利勇;连续时间的优先级完全服务与限定服务轮询系统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陈朋朋;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监测系统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戴亚文;面向工程结构的无线分布式监测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纪鹏;面向QoS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跨层协议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网关的分级簇算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朱玉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能量的发散簇树算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颜语;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楠;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问题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李定江;基于ZigBee的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夏永成;基于差分机制和ASCH算法的WSN节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顾丽娟;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助理簇头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文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火灾探测节点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岳乐鹏;风电场风速风向采集及无线通信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鑫;基于ZigBee生命体征监测网络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德,刘海涛,张保会;OFDM调制技术在宽带高速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8期
2 王乔晨,郭静波,王赞基;低压配电网电力线高频噪声的测量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1期
3 邹志威,陈启美,左雯;跻身未来的电力线通信 (一)回顾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3期
4 丁道齐;要正视和研究电力线通信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电力系统通信;2003年04期
5 赵磊,单渊达,张根度;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发展[J];电网技术;2001年11期
6 姚雪峰,周嘉农,宋玉宏,柯建伟;正交频分复用前置编码技术在宽带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4年18期
7 郑涛,张保会;利用低压电力线传输数据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对策[J];电网技术;2004年22期
8 侯冠博;杨寿保;胡云;;WMN中基于链路质量的信道分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年11期
9 毕坤;顾乃杰;任开新;董万利;;混合式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算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年05期
10 张保会,刘海涛,陈长德;电话、电脑、电视和电力网“四网合一”的概念与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兵;光网络信道监测技术及应用[J];现代有线传输;2002年02期
2 兰诗梅;;网络信道信息监听中的冲突消除技术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年12期
3 黄书强;付仲良;;一种干扰避免的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冯继民;通信网络信道负载的监控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5期
5 方来付,刘雪源,顾畹仪,纪越峰;光网络信道功率动态均衡方案的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吕宏滨;;GSM网络信道承载能力[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7年04期
7 陈诗军;吴岩巍;郁光辉;胡留军;罗宇民;;网络级外场无线信道复现模拟技术及实现[J];现代电信科技;2013年12期
8 郎为民;苏泽友;;无线认知传感器网络信道同步博弈研究[J];电信快报;2013年09期
9 岳二俊;目前GPRS网络信道资源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电信技术;2003年04期
10 邵金明;何晨;蒋铃鸽;;无线Mesh网络信道路由联合优化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柴晓丹;OBS网络信道调度算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2 伍浩文;认知Ad Hoc网络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6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73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