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收集的协作中继传输性能
本文选题:通信技术 + 射频信号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将协作中继技术与能量收集技术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多用户传输系统中,研究了能量收集中继协作的多用户传输网络的中断性能。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割接收机的能量收集多用户协作传输协议。然后分析了该协议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中断概率性能。最后结合数值仿真与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了源节点发送功率和中继位置对系统中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量收集多用户协作传输协议与传统的非协作传输协议相比,可以在不增加系统能耗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中断性能。此外,中继节点距离源节点较近时可以获得更低的系统中断概率。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relay technology and the energy collection technology are combined and applied to the multi-us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interrupt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user transmission network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energy collection relay is studied.Firstly, a multi-user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protocol for energy collection based on energy partition receiver is proposed.Then the outage probability performance of the protocol in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is analyzed.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node transmission power and relay position on the outage probability of the system is further analyz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ulti-user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protocol can improve the interrupt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ithout increas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on-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protocol.In addition, a lower outage probability can be obtained when the relay node is close to the source node.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012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JBM024)
【分类号】:TN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轲;樊平毅;易粟;雷鸣;;中继蜂窝网络下行协作网络编码中继方法(英文)[J];中国通信;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LIN FuHong;LIU Qian;ZHOU XianWei;XIONG Ke;;Towards green for relay in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based on differential game model[J];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2014年04期
2 宁兆龙;宋清洋;郭磊;代梦凡;岳明宏;;下一代无线网络中基于动态区域扩展的干扰协调研究方案(英文)[J];中国通信;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覃团发;罗建中;唐振华;刘家锋;;一种基于网络编码协作的高能效无线传感器网络机制(英文)[J];中国通信;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Donald E.Paulus;;能量收集:在商业可行性上取得突破[J];电子与电脑;2010年07期
2 潘家伟;黄卫清;周凤拯;冒俊;;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J];压电与声光;2009年03期
3 Tony Armstrong;;“无中生有”的免费能源[J];今日电子;2012年10期
4 罗丽;;EnOcean的能量收集技术带来热能应用新突破[J];电脑与电信;2011年07期
5 蒋紫东;冯辉;杨涛;胡波;;WSNs中路由与能量收集速率的联合优化[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4期
6 吴建远;姚永刚;丁芩华;;基于压电陶瓷的人体能量收集系统的研制[J];压电与声光;2012年04期
7 王其军;郭昭学;彭本虎;;能量收集电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年03期
8 陈绍炜;王子;魏刚;;基于压电能量收集技术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年03期
9 姚永刚;姚梦;;压电陶瓷人体能量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6期
10 Steve Knoth;;能收集能量并保护电池组的并联充电器系统[J];电子与电脑;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单庆晓;章明沛;陈权伟;罗超;;基于惯性的人体行走能量收集与移动电子供电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四川 张一帆;新型微能量收集技术突现 无电池应用或加速现实[N];电子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巍巍;电子硬件技术更上一层楼[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家伟;基于压电效应的能量收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2 张明;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最优传输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62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76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