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反相对称法的分集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05:00

  本文选题:分集技术 + 反相对称法 ; 参考:《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无线通信速度的大幅提高,促进了现代分集技术的发展,但目前信道利用率和系统的信噪比仍不够高,主要是由于相邻信道之间具有相关性。根据传统理论,为了减小相关性,需要在频域、时域或空域上增大信道之间的间隔,于是增大了技术难度。 反相对称法(PISM)是利用相邻信道噪声之间的相关性来抑制噪声的一种有效方法,将PISM与分集技术(DT)结合,可以在不增大信道间隔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信噪比。 本论文研究了基于反相对称法的分集技术(PIS-DT),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对相邻时隙、相邻频带和相邻空间的噪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通常条件下相邻信道噪声的相关系数ρ0.8。对测试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了噪声数据库。深入研究了相邻信道噪声的相关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同源噪声必相关;(2)相邻噪声正相关;(3)人为噪声强相关。这些结论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论述了PIS-DT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抗噪声性能,导出了PIS-DT的信噪比增益公式,并将其与叠加平均法和噪声抵消法进行了比较,得到了PIS-DT的适用范围。 三、从频域、时域以及空域三方面论证了PIS-DT的可行性,分别建立了PIS-DT在时域、频域和空域中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 四、利用PIS-DT的原理对2FSK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再次证明了PIS-DT在抗噪声方面的优势。
[Abstract]:The rapid increa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peed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versity technology, but the channel utilization ratio and the SNR of the system are still not high enough at present, mainly becaus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channel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rre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terval between channels in frequency domain, time domain or spatial domain, thus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Inverse phase symmetry method (PIS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uppress noise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channel noise. Combining PISM with diversity technique, the SNR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out increasing channel spacing. In this paper, the diversity technique based on inverse symmetry method is studied, and the following tasks are accomplished: Firstly, the noise of adjacent time slots, adjacent frequency bands and adjacent spaces is measur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蟻 0.8 of adjacent channel noi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 test results are sorted out and the noise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correlation of adjacent channel noise is studi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homologous noise must b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2) the adjacent nois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 3) the human noise is strongly correlated. These conclusions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follow-up study. Second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IS-DT is discussed, its anti-noise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gain formula of PIS-DT is derived, and compared with superposition average method and noise cancellation method,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PIS-DT is obtained. Thirdly, the feasibility of PIS-DT is demon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requency domain, time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The system models of PIS-DT in time domain, frequency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are carried out. Fourthly, the 2FSK is simulated and verified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IS-DT, and the advantage of PIS-DT in anti-noise is proved again by experiment.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N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永捷;;WCDMA系统发射分集技术研究[J];科技广场;2011年05期

2 徐晓雨;赵祥敏;;WiMAX系统的多天线技术性能仿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3 倪明;曹春燕;胡正良;张学亮;;偏振分集技术及其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2011年07期

4 汤滟;金明;顾斌;刘磊;;基于无线传感网的配电监测系统设计[J];低压电器;2011年15期

5 周天庶;;GSM-R电磁干扰及沪杭高铁的清频实例[J];铁路技术创新;2011年02期

6 颜波涛;;远程航路监视一次雷达信号处理实现[J];雷达与对抗;2011年02期

7 廉星;;无线自组网中新型协作分集方法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8期

8 杨乐;;本征模传输模型与Alamouti(G2)模型的BER性能比较[J];电子元器件应用;2011年06期

9 曾召华;李白萍;刘少亭;;码分多址数字移动通信的抗多径衰落技术[J];通信技术与发展;1998年01期

10 薛青娜;校江超;;时域反相对称与扩频技术的混合技术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正一;沈文苗;;波形分集技术在稀疏阵波达方向估计中的应用[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潘鸣宇;金爽;杨鸿文;程卫东;;一种基于ACK的发送分集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陈岩;张建兰;陈庚;;应用扩频和分集技术进行水声通讯的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1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1]论文集[C];2001年

4 陈亮;;3G的增强覆盖技术[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5 王静;李颖;;网络编码在协作分集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余丽群;;无线通信中的空时分集技术[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李鹃;蒙军;;天线分集技术及其对IEEE802.11a系统影响的仿真分析[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梁童;王财进;吕旌阳;;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中继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孙启霞;;“最合适区域法”的改进“动态不对称法”[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10 张明光;王东明;;协同分集技术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赣州农业学校 刘书友;用对称法求解电学中的三道难题[N];电子报;2007年

2 广东 周永海;用“对称法”修复彩显偏转线圈[N];电子报;2005年

3 记者 解悦 通讯员 苏科宣 刘宁春;我市11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N];南京日报;2009年

4 ;高通多媒体芯片助力定位业务[N];网络世界;2005年

5 ;移动网络增强型技术日渐活跃[N];人民邮电;2005年

6 网舟咨询顾问 孟根旺;HSDPA技术演进全透视[N];通信产业报;2005年

7 黄延恩 宋少文;1xEV-DO无线数据网络的优势[N];通信产业报;2002年

8 记者孙晓胜;三个专题一大专项勾勒通信技术战略[N];科技日报;2002年

9 曹洪亮 李丽云;解密神秘水下声音世界水声通信技术[N];科技日报;2006年

10 LSI公司院士 Nelson Nahum;比较不同的存储虚拟化架构[N];网络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恒;无线通信中的选择协同分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高洋;无线中继网络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云;多业务DS/CDMA系统的性能及分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肖啸;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方案及资源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郭艳艳;协作中继高效性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魏宁;无线通信中的协同分集优化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曹磊;协作分集技术在协同中继通信中的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刘威鑫;无线通信系统中协同分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奕;物联网信道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劲东;自适应雷达系统中波形分集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基于反相对称法的分集技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佳;3G与B3G中空时分组码实现方案及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睿;数字分集接收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金菁;DVB-T移动接收和传输性能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铸;数字分集接收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陈婷;TD-SCDMA系统中的多波束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曾达;无线网络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原理和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黄微洁;无线通信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吴瑕;无线通信中协作分集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立芳;无线通信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4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04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