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象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极化分解方法
本文选题:合成孔径雷达 + 对象 ; 参考:《计算机应用》2014年05期
【摘要】:面向对象方法已成为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处理的常用方法,但是极化分解仍以组成对象的像素为计算单元,针对以像素为单位的极化分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极化分解方法。通过散射相似性系数加权迭代,获得对象的极化表征矩阵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分析,以对象极化表征矩阵的极化分解代替对象区域内所有像素的分解,提高极化特征获取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影像对象空间特征,并通过特征选择与支持向量机(SVM)分类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AIRSAR Flevoland影像数据实验表明,面向对象的分解方法能够减少对象极化特征提取的时间,同时提高地物目标的分类精度。相对于监督Wishart方法,提出方法的总体精度和Kappa值分别提高了17%和20%。
[Abstract]:Object-Oriented method has become a common method for image processing of fully polariz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but polarization decomposition still takes the pixel of the object as the computing uni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of polarimetric decomposition based on pixel. An object-oriented polarization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weighted iteration of scattering similarity coefficient, the polarization representation matrix of the object is obtained and its convergence is analyzed. The polarization decomposition of the object polarization representation matrix replaces the decomposition of all pixels in the object reg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btaining polarization features. On this basis, the spatial features of image objects are synthesized and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y feature select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classification. The experiment of AIRSAR Flevoland image data shows that the object-oriented decomposition method can reduce the time of polarimetric feature extraction and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objects. Compared with the supervised Wishart method, the total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increased by 17% and 20%,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2012CB719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项目(61221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2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1386) 上海交通大学理工交叉基金资助项目(X198144)
【分类号】:TN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海剑;杨文;邹同元;孙洪;;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多极化SAR图像分类[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杨杰;郎丰铠;李德仁;;一种利用Cloude-Pottier分解和极化白化滤波的全极化SAR图像分类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然;李坤;秦前清;;基于散射分量系数的极化SAR数据分类[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年03期
2 郎丰铠;杨杰;赵伶俐;张兢;李德仁;;基于Freeman散射熵和各向异性度的极化SAR影像分类算法研究[J];测绘学报;2012年04期
3 郎丰铠;杨杰;李德仁;;极化SAR图像自适应增强Lee滤波算法[J];测绘学报;2014年07期
4 竞霞;张竞成;琚存勇;边宗攀;魏曼;;像元尺度上分类不确定性评价及可视化表达[J];测绘科学;2014年09期
5 樊利恒;吕俊伟;于振涛;毕波;;基于改进最大似然方法的多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J];电光与控制;2014年10期
6 黄磊;李震;周建民;田帮森;;SAR监测冰川变化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9期
7 杨云丽;陈振杰;周琛;任沂斌;陈文龙;;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差异性评估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5期
8 GAO Hao;JIA Gen-Suo;;Assessing MODIS Land Cover Products over China with Probability of Interannual Change[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4年06期
9 杨京辉;王立国;钱晋希;;基于空间-光谱特征和稀疏表达的高光谱图像分类算法(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4年04期
10 王日胜;袁湛;夏明卓;李岩;胡兵;;基于U分布的PolSAR图像无监督MAP分类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雷成亮;大兴安岭森林火烈度遥感估测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张扣强;大区域居住用地信息特征遥感影像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高晓惠;高光谱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4 张斌;基于MRF的SAR图像分类与变化检测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程晓光;特征值非负约束下的基于模型的极化SAR分解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黄昌;基于遥感和GIS的河漫滩洪水淹没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董张玉;基于GIS/RS与多目标蚁群算法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空间格局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8 唐韵玮;空间信息的多点地统计分析与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9 郎丰铠;极化SAR影像滤波及分割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皮亦鸣,邹琪,黄顺吉;极化SAR相干斑抑制——极化白化滤波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年05期
2 张海剑;杨文;邹同元;孙洪;;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多极化SAR图像分类[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邹同元;杨文;代登信;孙洪;;一种新的极化SAR图像非监督分类算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显裕;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军用探测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1期
2 吴自强;美国空军演示合成孔径雷达吊舱[J];现代电子;2002年03期
3 刘宇,杨汝良;合成孔径雷达实时转置存储的实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3年08期
4 巫胜洪;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福宝,刘杰,刘少龙,王黎明;一种合成孔径雷达的快速数据处理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6 孙云辉,赵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措施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4年04期
7 张永军,李彩萍;合成孔径雷达模糊度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9期
8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干扰效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9 张利;邓喀中;黄国满;余海坤;徐克科;;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几何处理方法对比实验研究[J];海洋测绘;2006年03期
10 王兵;;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干扰技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光沿;;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祥坤;张云华;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的近空间平台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3 陈浩;于小红;;空间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及其抗干扰技术[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高莉;;浅述合成孔径雷达新技术的发展[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志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及发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唐智;周荫清;李景文;;曲线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崔海英;张祥坤;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星载实现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刘志刚;张伟;陈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展与趋势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9 张嵬;;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金星表面形貌成像覆盖性分析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10 叶伟;贾鑫;刘树贤;;编码调频斜率合成孔径雷达信号抗干扰仿真[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伟武;一磅重纳米合成孔径雷达问世[N];中国航空报;2006年
2 士元;“X卫星”多视角观测转眼不转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陈晓阳 林迟迟;无人侦察的“梦幻组合”[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庞之浩;SAR—X:德探测卫星全球测高[N];中国国防报;2007年
5 拉德哈克瑞斯纳·劳(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会)本报编译 王寒;以色列暗助印度太空军事能力[N];世界报;2009年
6 徐英淑;以先进的雷达开拓遥感应用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7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张利文 记者 张晓祺;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一号”C卫星[N];解放军报;2012年
9 天兵;“宇宙-地中海”系列卫星构建空中情报侦察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新文;以色列精心编织“天网”[N];中国国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广民;数字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2 唐波;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3 张祥坤;高分辨率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4 王新民;合成孔径雷达原始回波模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5 魏青;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与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甘荣兵;合成孔径雷达对抗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肖疆;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年
8 朱志臻;基于压缩感知的合成孔径雷达相关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陈琦;机载斜视及前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10 杨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与极化干涉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世超;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1年
2 任冬晨;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3 王浩;地面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耿柳;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运动目标轨道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陆朋;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6 倪燕;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高建卫;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闫大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监测地表沉降应用中的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普实;阶跃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实验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阎铭志;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0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