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交通大学》 2012年
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孔勇
【摘要】: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特殊移动无线电系统或专用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种,它在铁路运输、船舶通信、港口导航、航空业务、气象预报、森林作业、矿区作业、公安等众多专用指挥调度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集群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集群系统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现有数字集群标准都是基于2G的,而基于3G及以后的标准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等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新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以适应未来集群通信业务多元化和宽带化的要求。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革命。多天线系统根据信号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智能天线和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两种。分布式天线结构作为多天线系统的未来主要建设模式,能够得到较好地信号覆盖,有效解决小区边缘问题。论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分布式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进行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天线结构在高铁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 (1)通过对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对其系统组成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数字集群通信跟随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步伐,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网能力;分布式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在突发应急事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扁平化全IP的数字集群系统可以实现集群网络与公网或其它各种网络便捷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的完成指挥调度任务等。对分布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多天线技术、组播通信、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协作中继技术、载波聚合、跨层设计和网络异构等。 (2)针对数字集群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播通信场景,研究了多天线技术中智能天线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和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在组播通信中,用户的完整信道状态等信息不能及时被基站得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根据目标函数不同,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可得,采用MABG算法和MMBG算法相对于全向天线发射时可以获得4dB左右的平均增益,基本上满足了系统设计的需要。综合平均信噪比、最小信噪比、平均赋形增益和最小赋形增益等性能参数而言,基于MMBG算法的体现了较好的用户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折中。在基于角度信息算法基础上,增加用户距离信息,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赋形方向图能够跟小区内用户分布情况(包括角度和距离)相吻合。分别讨论了用户分布情况、阵列天线数目和用户簇个数等因素对组播波束赋形算法的影响。 (3)借鉴MIMO在公众移动通信MBMS业务中的应用,通过对Alamouti空间分集和V-BLAST空间复用技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组播通信中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即利用分组的概念,根据用户位置的分布,将群组内所有用户分成两组,其中一个接收质量较差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分集技术提高接收质量,另一个接收质量较好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复用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首先在特定条件下分析得到了单个用户根据其位置分布选择应用MIMO的空间分集或复用技术的空间界dBoundary'并定义了空间界系数入。然后提出了自适应MIMO技术的3个分组算法:利用空间界dBoundary进行分组;利用实际存在用户到基站的最远距离和空间界系数入进行分组;在这两个算法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分布情况,引入用户平均距离作为参考量进行分组。并对3个分组算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通过分组选择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能够解决小区边缘用户通信质量差的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了组播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4)结合分布式天线结构特点,设计提出了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势,分析了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技术难点,讨论了铁路线状覆盖基本原理和基站覆盖原则。针对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系统覆盖区域、重叠区域、频率复用、信干噪比、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列车速度提高造成的频繁小区切换现象。通过增加固定切换小区,当列车移动至固定切换小区后,切换过程必然发生,从而提高了对切换开始的准确性判断。由于列车的单向移动性,一旦切换完成,即移动终端用户移动出固定切换小区后,不会再有切换过程的发生,有效地避免了乒乓切换的发生。固定切换小区的方法确保整个切换过程操作简单,并且切换准确无误,极大的降低了小区边缘切换掉话的可能性。当然由于引进的固定切换小区,系统覆盖区域效率和信干噪比性能等较传统分布式天线结构有所降低,但是较传统的单天线覆盖系统仍有巨大的性能优势。因此,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结构能够很好的完成高速铁路沿线的覆盖,带来各方面性能的提升,有效解决快速切换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N929.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祖辉;浅议我国数字集群通信标准的两种体制——TETRA和iDEN[J];当代通信;2003年11期
2 肖建华;张志敏;高疆;王晋龙;;高速铁路场景下TD-SCDMA网络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J];电信技术;2009年02期
3 谭学治,李鹏,贾世楼;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实现[J];电子器件;2005年02期
4 赵瑞锋,谈振辉,蒋海林;无线系统中的智能天线[J];电子学报;2000年12期
5 姜维;王海超;;基于IP的下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J];通信世界;2009年44期
6 徐子平;;TETRA数字集群宽带化演进[J];军事通信技术;2008年02期
7 孔勇;杜普选;谈振辉;姜晓庆;;铁路轨道信号发送与车载接收模拟系统[J];铁道学报;2011年03期
8 章嘉懿;谈振辉;于晓溪;王海波;张令文;;高速铁路公众宽带通信接入体制与关键技术综述[J];铁道学报;2012年01期
9 张爱华;;世界高铁的“前生今世”[J];社会观察;2011年01期
10 戎璐,谢剑英,支小莉;空时信道建模与智能天线系统性能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健;胡艳军;;基于SVD算法的无线光MIMO系统的性能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苗,吕善伟,薛明华,张磊;考虑互耦和激励误差时智能天线波束形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3 郝建军;李剑峰;罗涛;乐光新;;网络卷积协同通信新系统及性能[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夏英,葛君伟;LBS软件平台的实现技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史文祥,朱红专,郑建宏;TD-SCDMA终端通用分组业务网络层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欧阳敏,李良杰,李小文;Nucleus Plus中定时器模块的分析和改进[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周中立,李小文;TD-SCDMA系统终端中RAB重建过程的实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朱红专,李小文;SDL在无线承载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汪纪锋;王春辉;胡晗;;CDMA2000在集群通信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杨黎明;陈贤亮;;TD-SCDMA终端的小区重选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虎;陈金鹰;;TD-SCDMA网络典型场景的优化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凌;高西奇;;FUTURE系统中MT侧RLC层的设计与实现[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李燕;王峰;;基于MIMO_OFDM的B3G/4G系统模型[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韩刚;陈国华;陆建洛;林奕炯;;基于Tetra网的集装箱物流无线通信平台——实现物流系统“海陆对接、天地一体”[A];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石化杯”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肖丽媛;杨家玮;孙晓艳;惠蕾放;张雯;;新型数字集群通信系统DMR浅析[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6 车斌;颜罡;钱澄;;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方向图可重构MIMO天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陈杨;刘瑞华;刘广;;空间接收分集合并技术的性能分析[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杜江;彭启琮;邵怀宗;;空时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分析及其仿真器设计[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忠诚;;利用国产技术体制发展数字集群共网探讨[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晓慧;;3G通信发展趋势[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波;MIMO通信系统中的天线选择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李晓鸿;无线自组织网络拓扑控制算法和协议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阶;MIMO系统中的定向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波;高频谱效率的无线网络广义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静娴;小型化天线设计及其可重构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化;MIMO信道模型及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爽;应用于无线通信基带算法的可重构处理平台及典型算法实现[D];复旦大学;2010年
8 唐菁敏;基于协同通信的感知无线电系统传输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赵浩;感知无线电系统中机会频谱接入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娄佳;协同认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感知用户传输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卫敬;MIMO-OFDM系统中基于TGPS的资源分配算法[D];郑州大学;2010年
2 冀少威;时频双衰落环境下MIMO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薛明;MIMO-OFDM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健;智能天线的DOA估计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国强;TD-SCDMA系统中联合检测算法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章小宝;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7 于晓溪;高速铁路宽带无线接入网络覆盖及切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洪涛;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服务器语音功能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正浩;多播发射波束赋形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牟建宏;无线多跳网络性能仿真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认知无线电的发展与应用[J];电讯技术;2009年06期
2 浦实;王均宏;李铮;;高速铁路环境下无线链路的一体化建模与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刘守义,薛育红,刘金龙;GoTa——面向未来的数字集群技术[J];电信技术;2004年02期
4 董晓鲁;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简介[J];电信技术;2005年08期
5 席永利;全球数字集群市场发展概况[J];电信技术;2005年08期
6 肖建华;张志敏;高疆;王晋龙;;高速铁路场景下TD-SCDMA网络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J];电信技术;2009年02期
7 彭木根;孙卓;王文博;;WiMax与3G LTE网络互联与融合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07年01期
8 邱扬;;MIMO技术及其在3G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0年03期
9 李小虎;数字集群共网的最新动态与市场前景[J];通信世界;2004年15期
10 戎璐,谢剑英;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智能天线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锐;;北京正通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商用试验探索[J];数字通信世界;2006年02期
2 韩群;;中国铁通数字集群快马加鞭 三地商用试验硕果累累[J];通信世界;2006年48期
3 张义彬;;集群通信在中国的发展[J];才智;2009年10期
4 高存根;;发挥数字集群特色优势 助力天翼锁定政企客户[J];通信世界;2009年41期
5 李佳骏;;探析集群移动通信共网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6年03期
6 郑祖辉;积极稳妥地建设数字集群通信专网[J];电信快报;2004年05期
7 周丽梅;;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正通与奥运共舞[J];通信世界;2007年27期
8 何廷润;;数字集群通信不应市场化[J];通信世界;2010年15期
9 ;数字集群通信网[J];人民文摘;2003年09期
10 殷惠东;;摩托罗拉能否独享集群通信盛宴[J];IT时代周刊;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新;王盛华;宋雨;;分布式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魏克军;侯自强;;宽带无线通信中MIMO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鑫;余川;潘文武;;基于连续相位变化的毫米波衍射天线技术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修春娣;王京;;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MIMO信道容量研究[A];2005年信息与通信领域博士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6 张洋;何定全;张为;;基型的性能评价研究等离子体天线技术的最新发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许珺;王友祥;吕召彪;;LTE-A MIMO增强技术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东;马欣;程广辉;;有源一体化天线技术研究及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王妍;岳殿武;;具有部分反馈的四天线准正交空时分组码及其性能分析[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李运志;袁子伦;李军;;多模GNSS天线技术研究与设计[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娅莉;[N];中国质量报;2008年
2 记者 马泽文;[N];中国电子报;2001年
3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通信专家咨询委员会、集群通信应用与发展论坛秘书长 郑祖辉;[N];通信产业报;2001年
4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 陈如明;[N];中国电子报;2001年
5 郑院生;[N];中国邮政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勇;[N];人民邮电;2001年
7 郑祖辉;[N];人民邮电;2004年
8 广州通信研究所 陆锦华;[N];通信产业报;2003年
9 江宏;[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李韬;[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勇;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卿朝进;分布式天线协同时间捕获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玉玺;多蜂窝环境下的分布式天线及基站协作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杨波;分布式天线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葛文栋;基于光载分布式天线的认知无线电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熊勇;B3G/4G关键技术—多天线技术预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7 陈晓明;多天线系统中的有限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房亮;多用户多天线系统中的有限反馈及用户调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谢玉堂;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同步及天线校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谢映海;多天线系统的若干新型发射与接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天;分布式天线时间频率同步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董杉;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敬丽萍;分布式天线技术研究及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应用[D];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
4 李天宬;B3G系统多天线技术与无线资源管理[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王姗;数字集群通信商业市场营销渠道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熊康;分布式天线在LTE-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仿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阳;移动通信的分布式天线分集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赵飞;LTE多天线系统的去耦合研究与天线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晖;B3G移动通信系统试验网组网方案及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何涛洋;协同集团数字集群通信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