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下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上行链路能效研究与仿真

发布时间:2018-05-05 21:39

  本文选题:WLAN + 载波聚合 ; 参考:《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无线局域网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优势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人们对WLAN提出更高的速率要求以及对多种Qo S需求的多媒体业务,使得下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势必向着较高Qo S保证和支持多宽带能力发展。本课题也以下一代高速WLAN技术(NUHT)为背景下的研究。对无线局域网的研究大都是考虑在一定的资源分配情况下,获得系统吞吐量的最大化,并且对于容量较高的无线链路,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服务质量需求,用户设备的能量消耗也会变得很大。然而,相比之下电池的容量相对于无线局域网速率的提升要滞后很多。此外,在上行链路系统中用户传输的电力消耗在无线功率预算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绿色通信网络中,除了频谱效率和吞吐量外,能源效率已经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主流趋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基于下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下的节能通信。创新性工作主要是在基于基本的联合载波聚合(JC)和独立载波聚合(IC)基础之上,设计了动态载波聚合(DCA)机制,系统模型为上行链路。此外,由于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射功率与系统配置和信道质量相互关联,并且每个成员载波(CC)的队列长度与服务速率有关,为了使能效的评估更具有普遍性,文中提出了归一化能源效率(NEE)指标。通过仿真分析表明,本文设计的动态载波聚合机制在理想平衡系统(IBS)下取得了能效性能的上限。在动态载波聚合机制之上,针对接入带宽能力不同的用户,主要是指不支持载波聚合的用户,与支持载波聚合的用户混合接入模式下对系统能效以及传输速率的影响做了分析与建模。设计了只使用一个主成员载波(PCC)的概率值进行系统能效评估的准则,仿真结果表明服务最长队列(SLQ)模型获得比基于公平的轮询算法(RRP)更好的能效。文章的后面,描述了一类特殊的网络负载模型,即存在负载量较大并且不支持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为了系统的能效更高,资源调度器(RS)会将该类用户分配到信道增益最大并且服务速率最高的成员载波上去。此外,针对前面的设计的DCA机制,只是给出了分析上限值,因此在最后的部分,给出了在实际系统模型中的数据结果并与理论分析做了比较与分析。
[Abstract]: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due to its unique irreplaceable advantage. In addition, with the demand of higher rate for WLAN and multimedia services for many QoS requirements, the next generation ultra-high speed wireless LAN is bound to develop towards higher QoS guarantee and support multi-wideband capability. This topic also takes the next generation high-speed WLAN technology as the background.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WLAN is to maximize system throughput under certa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or wireless links with high capac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quality of service (QoS). User equi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also become very large. By contrast, however, battery capacity lags behind WLAN speed gains. In addition, in uplink systems,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user transmission dominates the wireless power budget. Therefore, in gre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ddition to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throughput,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also based on the next generation super-high-speed wireless LAN energy-saving communication. The innovative work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joint carrier aggregation (JC) and independent carrier aggregation (ICIC), and designs a dynamic carrier aggregation (DCA) mechanism with uplink model. In addition, since transmission power is correlated with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channel quality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the queue length of each member carrier CC) is dependent on the rate of service, in order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more universal, In this paper, the normalized energy efficiency index i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ynamic carrier aggregation mechanism achieve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under the ideal balance system (IBS). On the basis of dynamic carrier aggregation mechanism, for users with different access bandwidth, they mainly refer to those who do not support carrier aggregation. The effects of hybrid access mode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on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and transmission rate are analyzed and modeled. A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using only one primary carrier carrier (PCC) probability value is desig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rvice longest queue SLQ model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air polling algorithm (RRP).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 special network load model, that is, user terminals with large load and no carrier aggreg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the resource scheduler RSs will assign this class of users to the member carriers with the highest channel gain and the highest service rate.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DCA mechanism designed before, the upper limit value of the analysis is only given, so in the last part, the data results in the actual system model are given and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elenWright;在无线局域网竞赛中获胜[J];通讯世界;2002年06期

2 ;中国2002无线局域网研讨会将在京举行[J];通讯世界;2002年07期

3 ;节点通出席“中国国际无线局域网发展与应用会议”[J];无线电工程;2002年08期

4 唐咏;无线局域网典型组网案例[J];现代通信;2002年08期

5 丁华 ,王天夫;无线局域网市场与应用模式分析[J];现代通信;2002年08期

6 ;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项目启动[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2期

7 ;怎样选购无线局域网产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3年33期

8 ;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正式颁布[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06期

9 ;无线局域网无法全面快速发展的障碍[J];移动通信;2003年S1期

10 帷幄;无线局域网设置全上手[J];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欣;;无线局域网:3G的绊脚石?[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石晓萍;;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分析[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宋勇涛;;无线局域网安全浅析[A];2013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孙杰;李卓;陆桑璐;陈道蓄;;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快速切换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刘芳;赵增华;舒炎泰;胡悦;;无线局域网性能仿真研究[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6 唐文雄;;无线局域网与企业办公信息网络建设[A];海南省通信学会论文集(二○○一年)[C];2001年

7 王斌;;无线局域网公共接入的安全性分析[A];2002’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波;;移动无线局域网安全防护[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党梅梅;程强;;公众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分析[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洪琪;陈军宁;柯导明;代月花;;无线局域网中802.11系列标准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线局域网的五大优势[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袁胜;在问题出现之前建设无线局域网 你接受这个挑战吗?[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3 李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未来[N];人民邮电;2002年

4 ;无线局域网发展势头正劲[N];人民邮电;2004年

5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网络产品经理 王一栋;无线局域网802.11a规范展望[N];网络世界;2001年

6 丁海;无线局域网中原逐鹿[N];网络世界;2002年

7 ;“微观”多模无线局域网[N];网络世界;2004年

8 游宗耀;去年全球无线局域网芯片组市场收入增长27%[N];中国贸易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少林;WAPI上路 政府埋单?[N];中国证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少林;3年内有望达32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力强;公用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何宏;无线局域网多址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曹春生;实时工业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宋宇波;公共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研究及其可验安全性形式化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5 张浩军;无线局域网认证安全基础架构研究与设计[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长乐;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余雪岗;无线局域网中的移动预测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静;无线局域网中妥善安排传输的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冯慧芳;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业务流特性研究及预报[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朱加伟;无线局域网安全性测试和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9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849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