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延迟容忍网络中基于地点偏好的社会感知多播路由协议设计

发布时间:2018-07-03 18:59

  本文选题:延迟容忍网络 + 地点偏好 ;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根据延迟容忍网络中人类运动体现出的地点偏好特征,提出了一个社会感知路由协议,并采用了点到社区的多播方式。相应地设计了节点分布式地获取社区及其地理位置的方法,其中的分布式社区检测算法独立于路由协议,并具有灵活、准确的特征。协议以文中发掘出的新的社会感知量——地点偏好为中心,将消息不断地向目的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推进,在消息抵达社区成员节点之后利用社区结构所蕴含的强社会关系在社区内部继续传送消息,并激活消息复制机制。本协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准确预测节点运动从而进行路由。实验结果表明:本协议与两个未采用地点偏好的社会感知路由协议相比,在不增加协议开销的情况下提升了至少10%的发包成功率;在社区及其地理位置已知的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性能,在保持最高的发包成功率的同时缩减了50%以上的开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p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movement in delay tolerance networks, a social-aware routing protocol is proposed, and a point-to-community multicast scheme is adopted. The distributed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is independent of routing protocol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ility and accuracy. The protocol centers on the new social perception-location preference found in the text, and pushes the message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he target community. After the message arrives at the community member node, the strong social relations contained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re used to continue to transmit the message within the community and activate the message repli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this protoco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nod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wo social-aware routing protocols without site preference, the proposed protocol incre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outputting by at least 10% without increasing the overhead of the protocol. Better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in the community and in scenarios wher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is known, reducing the overhead by more than 50% while maintaining the highest success rate of contracting ou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70245)
【分类号】:TN92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吕博;武穆清;汪东洋;;基于遗传算法的社会网络移动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 高媛;王淑敏;孙建飞;;基于用户兴趣相似性的节点移动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5年09期

3 陈家旭;唐亚哲;宁京宣;王桂娟;;移动自组网中节点兴趣导向的人类运动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4 周永进;马春光;苗俊峰;齐峰;;基于社区层次的机会网络移动模型[J];信息网络安全;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博;基于社会网络属性的容忍延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丞;Ad Hoc网络中基于节点社会性的移动性模型及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夏兴有;参与式感知系统中的机会组网及群组构造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勇;一种城市人类群簇演化移动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年

4 段卓君;DTN网络移动模型和路由算法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陈桦;机会网络中混合路由协议的研究及平台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王淑敏;机会社会网络的节点移动模型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7 孙建飞;对机会网络中节点行为和组播问题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中年;EIGRP路由协议分析研究[J];中国数据通信;2005年06期

2 季莹莹;章坚武;虞成磊;;无线传感器网络权值分簇路由协议改进[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宋立梅;刘乃安;曾兴雯;;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J];电子科技;2008年07期

4 解飙;;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协议探析[J];软件导刊;2009年02期

5 赵建强;孙燎原;朱培栋;曹介南;;基于群移动模型的战术互联网路由协议性能仿真与评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年11期

6 沈呈;陆一飞;夏勤;;基于综合判据的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J];计算机学报;2010年12期

7 杨拉明;田小平;;一种改进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武海生;王贵锦;林行刚;;无线Mesh网上机会路由协议的分析与改进[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9 胡中栋;曾志勇;;基于多路径的DSR路由协议改进[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易;贺云华;裴廷睿;;基于地理信息的分簇式路由协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征;方旭明;;无线Mesh网络中路由协议的性能比较[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墉懋;傅仲逑;;DSR路由协议优化策略[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董阳泽;刘平香;;水声网络自重组中两种路由协议比较[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4 程晓峰;卢泽新;张晓哲;莫敦运;;基于路由协议支持的网络感知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红;徐光侠;范时平;;一种安全的无线自组织路由协议[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颜国风;王建新;;基于Hop的Anycast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宋玉林;樊祥宁;张在琛;;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路由协议的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8 应俊;吴哲夫;乐孜纯;;基于OPNET的DSR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武峥;张淑芳;;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在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侍蕾;赵洪利;;空间信息网路由协议关键技术分析[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华为供稿;构建辽宁移动骨干网[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中科院计算所信息网络室 庞迪;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路由协议[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金桦;路由协议一样影响速度[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朗讯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融合网络将主导一切[N];通信产业报;2004年

5 ;宽带网络测试平台 ——Adtech AX/4000[N];网络世界;2003年

6 ;三星secuiWALL 防火墙让网络永不停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7 甄岩邋武穆清;无处不在的无线Mesh网络[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宏宇;车辆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及节点运动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郭星歌;矿井无线网格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3 韩挺;基于信任理论的路由协议安全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潘大为;能量有效的WSNs路由协议与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杨凯;无线Mesh网络高性能路由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天乐;交替活跃模式的部分连接网络路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7 孙学梅;Ad Hoc网络的移动管理及其路由协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李道丰;路由协议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张明川;生物启发的智慧路由机制与协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官骏鸣;Ad Hoc网络MAC协议模型分析及路由协议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锦琳;无线Mesh网络混合路由协议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飞;无线自组织网路由协议与拥塞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蒙延龙;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分析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振华;移动Ad Hoc中传输多媒体所用路由协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苏鹏举;基于交错分链结构的路由协议[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星亚;车载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乔群;节能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路由协议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董建军;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及算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9 吴永强;无线Ad Hoc网络中DSR路由协议改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10 常全成;ZigBee路由协议的仿真与改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4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094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2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