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空间统计信道模型及其MIMO多天线系统
[Abstract]:For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with non-uniform scatterer distribution and asymmetr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n asymmetric spatial statistical channel model based on Gao Si distribution is derived by using geometric segmentation method. The model can estimate the important space-time channel parameters of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 under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asymmetric macro cell and micro cell and street and indoor cell covered by directivity antenna. Such as signal arrival angle (AOA), arrival time (TO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density function and space-time correlation of arrival signal. In addition,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this fading channel is studied by using MIMO linear array (ULA) and ring array (UCA), under asymmetric spatial statistical channel.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AOA and TOA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of signal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 circle model (GBSBM). It is shown that the channel parameter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is model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mobil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is model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on channel parameters, and exten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statistical channel model. It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space-time processing algorithm of MIMO multi-antenna array system and simul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日本国立新泻大学电气电子工学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372128) 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资助项目(GYHY200906053) 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启动项目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071108)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资助项目(BE2011195)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8KJB510009)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项目(2008-118)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1-11-010986678)
【分类号】:TN92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全会;蒋朝晖;;无线宽带通信中的MIMO技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吕进文;张立军;陈常嘉;;MIMO系统中改进的天线选择算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嗣勇;杨维;;基于V-BLAST的多载波直接序列扩频CDMA系统上行链路性能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蒋伟,项海格;采用M-QAM调制的MIMO系统中基于置信度传播的多用户检测算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伟华;焦秉立;;基于周期反馈MIMO系统的容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胡高平;程艳;;基于EM算法的MIMO OFDM系统信道估计[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强;陶小峰;许灵军;舒晶;张平;;降低B3G系统中MIMO接收机复杂度的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8 肖征荣,余智,赵绍刚,吴伟陵;使用复小波包的MIMO-OFDM无线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9 王雪松;杨星;薛春美;李道本;;MIMO-CDMA系统中的相位编码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杨宇;匡镜明;费泽松;;空间复用MIMO系统的功率分配新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emi-orthogonal Precoder Design with Vector Quantized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肖国军;匡镜明;刘家康;;多星座图映射分层空时结构及其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3 修春娣;王京;;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MIMO信道容量研究[A];2005年信息与通信领域博士后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5 江帆;王墉;杨晨阳;;时空相关信道中下行多用户MIMO系统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6 王墉;江帆;杨晨阳;;下行MU-MIMO与TDMA-MIMO系统性能比较[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龚希陶;王闻今;;DFT扩展的MIMO-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8 龚兵;戴清杰;王赛;刘蓉;;基于闭环控制的发射分集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万蒙;;基于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10 郑杰文;王军;李少谦;;在802.11n的空时传输中一种简化复杂度检测算法的性能[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MIMO通信系统中的天线选择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郭文卓;多天线多用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宫宇;基于STBC-OFDM技术的海上移动通信新框架体系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昕;基于OFDMA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敏;多天线通信系统中有限反馈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阶;MIMO系统中的定向干扰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欣;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预编码及用户调度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吕凌;广义协作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9 陈亮辉;CDMA移动通信中参数估计和数据检测[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10 杨波;高频谱效率的无线网络广义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晶晶;基于球形译码算法的MIMO系统均衡技术[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毛剑;基于MIMO-OFDM系统的均衡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卫敬;MIMO-OFDM系统中基于TGPS的资源分配算法[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萌;MIMO-OFDM系统载波同步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宋楠;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杨业强;MIMO-OFDM系统天线选择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薛明;MIMO-OFDM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邵家枫;基于WiMAX的初始ranging检测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二小;MIMO-OFDM系统中降低PAPR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郭晶;超正交空时网络编码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桂,尹俊勋,周泽生,潘柳青;CDMA通信系统中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功率控制[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8年04期
2 欧阳永艳;超宽带通信信道模型[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正为;基于OFDM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信道模型及信道状态信息的提取[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李波,张春业,赵同明;超宽带室内参考信道模型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年04期
5 王明娟,朱诗兵;星间链路信道模型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宦若虹;金向东;;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系统的Matlab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01期
7 邓世群;张远见;;直放站对联合检测算法的影响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06年04期
8 刘江庭;赵旦峰;;超宽带(UWB)室内信道模型[J];信息通信;2006年03期
9 吴国荣;刘文远;王宝文;王茂盛;;无线通信系统的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J];电子工程师;2006年07期
10 邓双成;冯天雨;王新梅;;超宽带信道仿真及分析[J];电子科技;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培艳;刘云;李英丹;李周;;超宽带信道模型分析[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小华;刘江涛;卓露;;Suzuki信道模型的研究与仿真[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陈小云;李巍;;超宽带(UWB)的信道模型[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蒋学勤;;高频射线追踪法对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的研究[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凤山;朱雪田;周正;;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魏庆新;高葆新;龚克;;移动通信射频传播信道模型[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7 李川;岳光荣;李少谦;;超宽带通信室内信道模型[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刘立海;刘建宇;胡晓红;;关于GSM-R系统无线信道与通信质量的讨论[A];GSM-R移动通信及无线电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海凛;张业荣;;一种三维统计随机多极化MIMO信道模型[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魏麟;;航空移动卫星通信信道模型及性能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10GBase-T任务组就信道模型达成一致[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思博伦推出WiMAX测试方案[N];人民邮电;2006年
3 ;西蒙万兆方案10Gip[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 唐卫华 金海良;生产测试提升HSDPA终端能力[N];通信产业报;2007年
5 张旭军;双绞线上跑万兆有章可循[N];网络世界;2006年
6 ;WCDMA基站测试成为热点[N];人民邮电;2008年
7 ;安捷伦推出MIMO接收机测试仪[N];人民邮电;2008年
8 ;10G 六类铜缆布线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9 ;美国西蒙公司百年辉煌的基石[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奕;物联网信道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肖雳;无源和有源MIMO天线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及测试验证[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王艳芬;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Mala Umar Mustapha Bakura;[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李永华;空时相关多天线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8 叶菁华;高速串行数据发送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石记;脉冲超宽带信号能量收集及捕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徐鹏;快速数值算法对大尺度散射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霁;基于IEEE802.15.4a标准的超宽带定位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李华辉;航空数据链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夏娇;无线体域网信道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马飞;GSM移动信道的建模与仿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黄滔;MIMO信道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6 蒋倩;LEO卫星通信系统的信道传输特性及位置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肖宇彪;适于低压电力线高速通信的调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朱志勇;IMT-A信道模型校准及时域特性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郑倩倩;高速铁路无线信道模型的研究与建立[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盛楠;无线体域网信道模型及同步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5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28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