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分层异构无线网络的干扰特性和理论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8 14:37
【摘要】: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无线数据需求,可以在传统宏基站无缝覆盖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低功率节点,进行分层异构组网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分层异构网络的宏基站和低功率节点复用相同频谱实现高速数据服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共信道干扰,这已成为制约网络性能提升的瓶颈。为了优化分层异构无线网络,需要建立合适的干扰理论分析模型来研究干扰特性,分析不同场景和配置时的理论性能,然后进行相应的信号处理和资源管理,这是目前业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论文结合节点拓扑分布、发射功率、节点密度、天线数目、无线衰落、系统负载等特征以及多天线协同传输、.干扰协调以及用户接入等技术分析分层异构无线网络共信道干扰的影响,对相应的干扰协同处理、资源分配和组网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 1.分层异构无线网络的干扰分布理论研究 针对宏基站和低功率节点复用相同无线频谱的分层异构网络,鉴于宏基站一般由运营商规划设计,其位置是已知的,而低功率节点由于业务需求,其位置具有随机特性。论文建立了一种宏基站位置确定、低功率节点位置服从泊松点分布的两层异构场景的干扰分析模型,分析了干扰特征,推导了宏基站用户和低功率节点用户所接收的干扰功率的概率密度函数理论闭式表达式,并评估了发射功率、节点密度和路径损耗因子等参数对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两层异构干扰模型下的用户干扰分布具有重尾特性。 2.分层异构无线网络差异化信道建模和理论性能研究 由于铺设环境、天线高度等因素,异构网络不同层的无线传输链路具有差异化的小尺度衰落特性。针对终端直通复用蜂窝网络的分层异构场景,将终端直通用户传输链路的小尺度衰落建模为莱斯分布,而将其他链路小尺度衰落建模为瑞利分布,以表征异构无线传输链路的信道差异性。基于该差异化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集中机会式频谱接入控制方案以降低终端直通用户对蜂窝用户的干扰,推导了终端直通和传统蜂窝网络的成功传输概率、平均容量以及网络容量等性能,并提出了基于成功传输概率最大的终端直通-蜂窝通信选择机制。论文揭示了莱斯信道中视距传输对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所提方案相比于传统随机频谱接入方案的性能增益。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视距传输增加可以有效提高终端直通用户传输可靠性,在给定终端直通通信频谱占用率的条件下,通过降低蜂窝网络的服务质量保障,提高终端直通服务链路的传输稳健性或采用所提的集中机会式频谱接入控制方案,都可以提升终端直通用户的传输性能。 3.基于空域干扰协调的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性能优化 从无线信号处理角度来看,多天线空域干扰协调是一种抑制分层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的有效手段。本文分别针对分层异构无线网络的上行和下行传输研究了抑制跨层干扰的空域干扰协调方法,对空域干扰协调方法的信干噪比、平均容量等系统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最大化网络容量为目标提出了自适应空域干扰协调用户选择算法。论文评估了天线数目对空域干扰协调方法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增强有用信号和抑制干扰之间的折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空域干扰协调算法基于少量的大尺度信道信息能有效提升异构网络传输可靠性和网络容量,并且基于所提的空域干扰协调算法,网络容量随基站天线数目增加而显著提升。 4.基于用户接入的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性能优化 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用户接入节点的选择会对其所受的干扰以及可用的无线资源造成影响,而合理的用户接入技术是减少分层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的有效手段,也是优化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采用一种基于低功率节点接入偏移的用户接入技术,并提出了一种空域干扰协调方案以抑制高功率节点对低功率节点覆盖扩展区域用户的干扰。论文分析了基于低功率节点接入偏移的分层异构无线网络成功传输概率,评估了分层异构无线网络的发送天线数目、接入偏移因子以及空域干扰协调对负载、传输可靠性以及网络容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接入偏移技术在低功率节点部署密时集更有助于网络容量的提升;在非满载场景下所提的空域干扰协调方案不仅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而且可以提升异构网络容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震;;专题:异构网络的协同与融合[J];中兴通讯技术;2008年03期

2 刘二刚;黄开枝;金梁;;异构网络中高效切换认证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07期

3 徐力;;基于业务的无线异构网络的软负载平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9期

4 袁敏;曹曙光;;异构网络资源共享的方法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6期

5 杨欣;季新生;林勇强;;异构无线融合网络统一接入认证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09期

6 李红;;议物联网召唤下异构网络融合的多无线电协作技术[J];工业设计;2011年07期

7 王海涛;付鹰;;异构网络融合——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数据通信;2012年02期

8 徐勇;;探析异构监测网络的共享接入问题[J];中国无线电;2013年04期

9 焦慧颖;;异构网络中的双连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电信科技;2013年08期

10 刘毅;霍君;单俊明;;浅论异构网络[J];山东通信技术;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房雅丁;宋梅;宋俊德;;异构网络中一种基于灰度关联的动态接入选择策略[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X;吴蒙;夏鹏锐;;异构网络的安全威胁分析[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陈莹莹;张庚;翟明岳;李杰;党美琳;邢桂兰;;基于统一通信技术的异构网络穿越安全算法研究[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邴红艳;何晨;蒋铃鸽;;应用进化博弈论分配异构网络业务负载[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何磊;任双印;孙家辉;彭超;窦文华;;一种泛在无线异构融合网络认证技术[A];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莹莹;张庚;翟明岳;李杰;党美琳;邢桂兰;;基于统一通信技术的异构网络穿越安全算法研究[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傅承鹏;;对《下一代通讯网的战略思考》的补充[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8 许方敏;贺昕;赵成林;周正;;一种新的基于移动IPv6的异构网切换管理策略[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韩潇;;LTE异构网络下干扰解决方案分析[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王春新;李信;王晓湘;李朝峰;闫磊;;基于异构网络电力应急通信场景的绿色通信方案[A];2013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所长 张平;用全新的思路对待4G[N];通信产业报;2007年

2 中兴通讯 宋军邋尤建洁 兰光华;异构网络的资源控制体系为业务提供服务质量保证[N];通信信息报;2008年

3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张平;未来宽带无线网:从异构融合走向泛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卢子月;小蜂窝异构组网受青睐[N];通信产业报;2012年

5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无线设计研究院 李哠江;CDMA HDC异构特征网络容量浅析[N];通信产业报;2012年

6 李蕙心 陈能端;新加坡计划推出“异构网络”[N];人民邮电;2014年

7 陈如明;TD—SCDMA与WiMAX可进行异构网络融合[N];中国电子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孟祥初;TD-LTE要加快进入实战阶段[N];通信产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郭川;5G将带来真正互联的世界[N];人民邮电;2014年

10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黄节;移动互联网需要“立体架构”[N];通信产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君;蜂窝异构网络的性能分析与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马骁;异构网络多网并发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任鸿;基于异构网络的知识挖掘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杜振国;异构网络中的协作与协调增强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张鹤立;分层异构网络中干扰管理、用户连接及自组织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侯惠芳;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的认证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周伟;异构网络中的移动管理和安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晓庆;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曹亘;异构网络下干扰管理与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韩锐;LTE-Advanced异构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占旭;异构网络融合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蒋群艳;全IP无线异构网络融合及其切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靳玉宝;异构网络丢包区分与拥塞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张嘉盛;混合业务到达下的异构服务器排队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郑瑞康;异构网络场景中基于认知协同的资源分配方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叶峰峰;无线异构网络协作节能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邓媛;基于博弈论的异构网络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施政;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赵颖;基于动态门限的异构无线网络协作节能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吕安琪;异构网络呼叫接入决策与控制算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3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363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