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现代化导航信号高精度建模与接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4 16:49
【摘要】:导航战对军民信号频谱分离以及用户对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推动了卫星导航系统信号体制的发展。现代化的导航信号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包括使用BOC、MBOC、AltBOC等调制技术以及增加导频通道等。现代化导航信号的高精度建模和高性能接收技术是决定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和用户接收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对此,论文展开了如下方面的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单个频点存在多个信号分量,用户接收的相关峰同时受单个信号分量的自相关以及多个信号分量间的互相关的影响。为了准确测量伪距,信号体制设计首先要保证理想条件下相关峰的对称性。传统GPS系统L1频点使用简单的QPSK调制,由于同频信号分量间具有正交的载波相位,因此信号分量间互相关对相关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现代化信号中同频信号分量存在载波相位同相的情况,论文首次指出同频同相的信号分量间的互相关会影响接收相关峰的对称性,严重时可对低码率信号造成米级的跟踪偏差。论文通过推导跟踪偏差的解析表达式,证明其与扩频码互相关函数有关,但仅仅受相对时延在±1码片范围内的互相关影响,此外还与扩频码调制的电文符号相关。为了降低互相关对跟踪偏差的影响,论文提出了优化扩频码局部互相关和增加子码调制相结合的方案。对北斗二号全球系统某备选信号体制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体制仍存在改进的空间,改进后可将互相关导致的跟踪偏差降低至毫米级。BOC调制使用方波副载波将信号频谱搬移至中心频点的两侧,基于双边带处理的接收技术通常将BOC信号的上下边带建模为理想的BPSK信号,而并未考虑方波副载波调制中高次谐波分量对信号接收的影响。针对这一不足,论文证明了高次谐波存在与否不改变相关峰的对称性,从而严格证明了忽略高次谐波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而仅仅对相关峰幅度造成微小影响。根据数值计算得到的幅度变化量,论文进一步通过幅度修正的方式建立了能够精确分析双边带接收性能的简化模型。在分析电离层色散效应的影响时,传统模型将单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近似为具有相同码相位延迟的窄带信号,但在BOC信号的双边带接收中该近似会导致米级的偏差。论文通过将BOC信号的上下边带分别视作窄带信号,推导了上下边带电离层延迟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离层影响下BOC信号的双边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在电离层活跃期间码相位延迟的建模误差也小于1毫米。BOC信号捕获由相关、搜索、判决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为了使捕获算法性能达到全局最优,论文提出了信号捕获的多环节联合优化方法。捕获算法同时要求较高的检测性能和较短的搜索时间,目前在研究相关和搜索算法时通常仅关注其中某单项指标,而忽视了检测性能和搜索时间是互相制约的两个优化目标这一重要约束。针对这一多目标优化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同计算复杂度下检测性能最优准则,给出了BOC信号捕获中最优相关算法和最优搜索间隔。在捕获判决环节,根据最大似然比检验准则推导了BOC信号捕获判决的最优线性组合检测量。仿真结果表明在几乎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条件下,最优线性组合检测量的检测性能比传统取最大判决高约1.0dB。众所周知,BOC信号自相关函数的多峰特性会导致匹配跟踪算法发生错锁。为了消除BOC(1,1)信号的跟踪模糊度,非匹配的无模糊跟踪算法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但非匹配跟踪算法存在实现复杂、损耗较大的缺点,针对BOC(1,1)信号扩频码和副载波速率均较低这一特点,论文使用近似分析、数值仿真和实测验证等方式证明了BOC(1,1)信号在初始跟踪正确锁定的基础上采用匹配跟踪算法不会导致错锁,并且其跟踪性能接近理论极限,避免了目前各种非匹配跟踪算法存在的不足。高阶BOC信号具有较宽的带宽,其相关峰形状易受通道特性的影响,但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并未关注非理想通道条件下高阶BOC信号跟踪的稳定性。针对这一不足,论文提出了双边带非相干组合跟踪算法。该算法利用上下边带带宽较窄,相关峰形状几乎不受通道影响的特点,实现通道特性恶劣的条件下的稳定跟踪,并且其性能和相同码率的BPSK信号相当,损耗约0.9dB。目前导频通道捕获算法的研究主要是对传统单路BPSK信号的捕获算法进行简单扩展,而较少关注针对导频通道捕获的高效实现和最优检测量。针对采用时分复用的数据/导频通道的联合捕获,论文首次使用指出传统匹配滤波器进行相关累加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双加法树的匹配滤波器实现结构,其所需的相关器资源仅为传统匹配滤波器的1/2,且引入的额外损耗小于1.0dB。针对目前数据/导频通道联合捕获算法并非基于最优检测理论这一不足,论文推导了数据/导频通道联合捕获和导频通道独立捕获这两种策略在最大似然比检验准则下的最优检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非相干组合检测量,两种策略下最优检测量的性能最多可提高3.0dB和5.0dB。最后,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论文的主要成果在北斗地面运控系统多系统监测接收机中得到了应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6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徐启炳;蒙艳松;张立新;;新型导航信号生成与评估技术[J];数字通信世界;2012年02期

2 郭艺;樊明;;空时处理对导航信号影响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09年04期

3 张鑫;田丰;李彩华;孙广富;欧钢;;可配置新体制导航信号生成方法及性能分析[J];导航定位学报;2013年04期

4 李秋娜,董绪荣,马世锋;高轨环境下微弱导航信号捕获方法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吕红丽;姚昱萱;;一种新型的多址导航信号体制研究[J];现代导航;2012年02期

6 马英昌;;导航信号产生器设备时延调整技术分析[J];无线电工程;2013年10期

7 罗显志;;基于定向天线的导航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1年03期

8 李豹;许江宁;曹可劲;朱银兵;;北斗二代导航信号抗多径性能分析与仿真[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2年03期

9 张乐;于子龙;;基于AT89C51的多通道导航信号切换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1年32期

10 朱兆达;互补编码导航信号的一种设计方法[J];航空学报;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徐启炳;蒙艳松;张立新;;新型导航信号生成与评估技术[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2 张鑫;陈华明;牟卫华;孙广富;欧钢;;模块化多体制导航信号源设计实现[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宗竹林;何春;陆永彩;;模块化动态可重组多模导航信号捕获算法的实现[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4 丁洁;黄智刚;耿生群;;新体制导航信号质量评估与测试[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6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2年

5 王跃;李刚;;可编程导航信号生成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6 钱世杰;帅涛;刘亚欢;李国通;;滤波器对导航信号质量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2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C];2012年

7 陶春燕;欧新颖;张向征;;导航信号伪码相关峰评估算法研究[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2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C];2012年

8 张鑫;田丰;李彩华;孙广富;欧钢;;可配置新体制导航信号生成方法及性能分析[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3年

9 戴卫恒;陆迈进;常江;吕晶;;利用敌方军用导航信号实现定位的新方法[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10 吴勇敢;刘亚欢;李国通;帅涛;;高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对恒包络导航信号伪码精度的影响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聂云鹏;高灵敏度导航仪室内也能正常用[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李洋;考验导航信号[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瀛翔;现代化导航信号高精度建模与接收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刘禹圻;导航信号跟踪理论及高精度测角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基于PMF-FFT的高动态导航信号捕获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易国锴;新体制导航信号分析算法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永虎;新体制导航信号捕获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杨溢;导航信号预失真算法设计及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汪寒成;基于BOC族新体制导航信号质量评估技术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马晓玉;导航信号波形性能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军;现代导航信号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皇甫江;长河二号导航信号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3年

9 李冰;导航信号模拟源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李永波;导航信号产生器主控单元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1年



本文编号:2453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53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d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