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MIMO-OFDM稀疏信道估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7 08:38
【摘要】:将自然界的模拟信号转换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号是当今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首要任务,但在当前的奈奎斯特速率采样模数转换框架里出现了两种困境:其一,某些实际应用需要的采样速率太高,目前的制造工艺根本不能生产出满足要求的采样设备;其二,现有设备的内存有限,采样获得的数据量有时会超过其存储容量。另外,对于可稀疏表示的信号,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先通过奈奎斯特速率局部逐点采样,接着运用变换编码的方式将采样生成的大量数据进行压缩。这种先采样再压缩的方式虽然运用信号可稀疏化的先验信息能减少传输的数据量,但并不能降低稀疏信号的采样速率。因此为了提高采集稀疏信号信息的效率,近年来提出的压缩感知技术在发送端通过线性全局观测方式提取稀疏信号的信息,在接收端通过贪婪搜索或最优化的方法凭借少量的观测值和观测的线性模型实现了原始信号的高概率重构。该技术充分运用信号稀疏性的先验信息,实现了采样和压缩的合并,有助于解决当前采样和存储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因而,该技术从一开始被提出就备受关注,其理论体系及应用已成为当前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实际应用场景里通常存在噪声的干扰,且信号的稀疏度很难提前获知,因此,本文针对压缩感知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研究抗噪声性能强、输入参数易于设置的重构算法。 另一方面MIMO-OFDM技术已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之一,其发送端的功率分配和接收端的信道均衡及相干检测都需要信道的状态信息,因此信道估计是该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传统导频辅助信道估计的方法中,导频子载波之间的频率间隔不能大于信道的相干带宽才能有望通过插值的方法正确地获得数据子载波的频域冲激响应,限制了系统频谱利用率的提高。很多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脉冲响应仅包含少量较大的幅度值,而且这些幅度值相互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即无线信道的脉冲响应通常具有稀疏的特征。然而传统信道估计方法却没有充分运用信道稀疏的先验信息,而现有的许多稀疏信道估计方法却忽略了发送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将压缩感知与信道估计进行有机结合,在重构算法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压缩感知技术应用于脉冲成形MIMO-OFDM系统的稀疏信道估计。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概述如下: 首先,研究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通过在Sl0(smoothed l0-norm)重构算法的目标函数里加入一个误差容许项,构建了一种新的用于重构稀疏信号的l2-Sl(0smoothed l0-norm regularizedleast-square)无约束目标优化函数,并进一步提出了四种求解该l2-Sl0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方法,即分别为拟牛顿法中的BFGS法、共轭梯度法、在观测矩阵的零空间及其补空间交替搜索求解法、以及将l2-Sl0的多元函数极值问题分离成若干个一元函数极值问题的迭代近似求解法。另外,通过将Sl0算法收缩目标函数里参数的固定尺度方式改为变尺度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l0算法(improved-Sl0,简称ISl0)。仿真结果表明ISl0算法的重构质量高于Sl0算法,l2-Sl0算法的抗噪声能力强于Sl0算法。 然后,研究脉冲成形MIMO-OFDM系统的压缩信道感知方法,通过脉冲成形滤波器及匹配滤波器的先验信息建立了包含这两种滤波器及无线信道三部分的组合信道与无线信道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在无线多径信道的主要抽头系数恰好位于均匀采样点的情形,该关系式也恰好是组合信道响应的一种稀疏表示式。在此基础上将该系统的稀疏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估计问题建模为压缩感知框架里的稀疏信号重构问题,,并采用前期提出的l2-Sl0算法重构无线信道的脉冲响应。另外,先通过一个随机多项式生成多个导频子载波候选集,然后选择能使观测矩阵相干度最小的候选集元素作为导频的子载波,为MIMO-OFDM系统的压缩信道感知方法设计了一种确定性选取导频子载波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脉冲成形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过程中,获得相同的估计性能,l2-Sl0压缩信道感知方法需要的导频符号数明显少于传统最小二乘信道估计方法。 最后,研究慢时变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压缩感知估计,通过对时频二维有界区域进行量化,并将多径信道每条路径的时延和多普勒参数对用一个最靠近的量化点来近似。当无线信道的脉冲响应采用所有这些量化点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时,由于无线信道的多径数远远少于时频二维有界区域里量化点的总数,从而这种线性表示方法的表示系数具有明显的稀疏特征,即实现了无线信道的稀疏表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别将OFDM、MIMO和MIMO-OFDM系统慢时变双选信道估计问题建模为压缩感知框架里的信号重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时频双选信道的压缩感知估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l2-Sl0双选信道估计方法的MSE估计性能优于正交匹配追踪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浩;二参数自忯归高斯噪音信道容量的一个表达式[J];通信学报;1986年03期

2 刘留;陶成;陈后金;周涛;孙溶辰;邱佳慧;;高速铁路无线传播信道测量与建模综述[J];通信学报;2014年01期

3 时信华,李克,朱江,张尔扬;多进制多维信号集信道容量分析及其计算[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王春宝;刘凤亮;闫西海;;随机过程与排队论在信道容量设计中的应用[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刘英男;蒋伟;姚春光;王武军;梁庆林;;基于分数倍基扩展模型的双选信道估计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刘英男;蒋伟;姚春光;梁庆林;;基于理想自相关训练序列的双选信道估计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10期

7 周强;吴玉成;;提高MIMO信道BER性能的干扰对齐方案[J];计算机工程;2012年08期

8 白自权;李道本;;一种符号干扰信道中最优传输方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张震;余晓龙;;铜双绞线模型仿真与其信道容量分析[J];电讯技术;2007年01期

10 李琳;李正权;王子刚;;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及其性能[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屠佳;蔡跃明;;双向中继对秩亏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小林;方朝曦;;考虑阴影衰落的分布式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容量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宝妹;李琳;李正权;;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空时网格编码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谦;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蕾蕾;洪伟;;视距传输下散射体对MIMO无线信道的影响[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黄海燕;王秉中;;UWB室内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研究进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7 于晓燕;王加庆;杨绿溪;;基于PSAM的MIMO时间—频率双选择性信道的信道估计[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朴大志;李启虎;孙长瑜;;两种典型浅海水声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闫秋娜;岳殿武;;具有同信道干扰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研究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崔燕妮;陆安现;申东娅;;Rayleigh-Lognormal衰落MIMO信道容量的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DFS:有关802.11n的新话题[N];网络世界;2008年

2 陈代寿;MIMO提高信道容量[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王舒;MIMO: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4 华为 刘方;802.11ac为WLAN带来的六大变革[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5 ;VoIP向何处去[N];网络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妮娜;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无线多径信道估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周玮;车辆对车辆无线衰落信道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冯绍鹏;多天线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等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李长青;UWB-OFDM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郑济均;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鹏;多极化MIMO通信系统中信道传播特性与天线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吕剑刚;多入多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8 赵振山;基于信道统计信息的MIMO系统发射端最优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陈继明;MIMO-OFDM系统中信号检测和信道估计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潘沛生;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协作分集和有限反馈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怡璇;3D MIMO建模及性能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吴立;基于射线追踪的MIMO信道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孙华丽;空时频无线信道模拟器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陈琦;多源多宿信道容量区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姚俊峰;超宽带通信系统信道容量的研究与仿真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6 尚志成;基于MIMO系统的信道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贺丹;有限状态马尔科夫窃听信道的安全容量[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钱金龙;高速移动环境下无线信道容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王励;MIMO信道精确建模[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自建;虚拟MIMO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59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59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e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