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设计与建模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09 22:43
【摘要】:异构传感网中的传感器节点常具有不同的通信范围、感知范围,也可能在网络中执行不同的应用。对于分布式异构传感网中不同位置上的相同节点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配置。异构性已然成为异构传感网的固有属性之一,它可能是人为添加的,也可能是在网络运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研究也逐渐从同构向异构转换。充分利用传感网中客观存在的异构性,指导实用化的、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设计与分析,已成为当今传感网安全研究的热点方向。目前,针对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异构性研究,主要致力于通过向网络中引入高能节点完成复杂耗能操作来提高协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采用二级分簇网络,让由高级节点组成的簇头层负责各组成员节点密钥的分发、更新和撤销;(2)对称密钥管理协议设计,力图为网络中的两两节点建立安全有效的通信链路,以期增加密钥连通概率、抗毁性,平衡网络开销,保障信息安全;(3)组密钥管理协议设计,致力于为成组节点构建共享密钥,缓解组成员关系动态变化、网络不安全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自愈组密钥管理方案就针对网络丢包的问题提出了恢复丢失密钥的办法,保障了组密钥的连续性和有效性;(4)协议分析方面,力图对不同类型的密钥管理协议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有效性问题等进行合理评估,为后续改进或为特定的应用选择恰当的协议提供帮助。然而,当前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研究尚存一些问题:大多数异构性研究集中在少数几种异构的利用上,对于传感网中其他异构元素及其利用方法尚未涉及,针对密钥管理的异构性系统化研究更是局限于在分层网络的条件下设计协议,仅将异构性考虑为协议部属的网络环境背景,缺乏在协议设计和分析过程中的考虑和利用。另一方面,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虽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现有研究的有效性、安全性还并不理想,设计能够兼顾各项特殊应用需求,平衡和优化协议安全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的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仍然是一项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0241)、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NST-2009-1-10)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的支持与资助下,本论文在充分分析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下面四方面研究:(1)以异构性为切入点,以多维度细粒度异构性刻画方法为研究内容,以拓扑点集理论和随机过程为技术手段,提出了异构性空间模型,分析了动态异构性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利用异构性改进和分析密钥管理协议的实例,提出了多阶段能量有效的密钥预分配协议。实验分析表明在协议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异构性,能够有效的改进协议有效性,延长网络寿命;在协议分析过程中合理利用异构性,能够有效的分析协议的长期性能及其变化趋势。(2)与扰动技术、LU攻击原理相结合,提出抗LU攻击的异构传感密钥管理协议。所提协议以LU分解矩阵为原材料,结合扰动技术,有效干扰了矩阵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了以往基于LU分解的密钥预分配方案无法抵抗LU攻击的问题,提高网络安全能力。进一步反向利用LU攻击原理,在密钥更新过程中,快速扩展密钥原材料,在减少节点存储需求、实现消息认证的同时,提高对动态拓扑的自适应能力。.(3)向FM协议密钥构建过程发起攻击,证明了 FM协议不具有前后向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上,结合动态累加器技术,对FM协议的协议内容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能够兼顾安全性和性能、能适应动态拓扑变化的认证组密钥管理协议。(4)考虑到以往通过计算一次通信或一组通信能耗来衡量协议短期静态性能的方式难以分析协议的长期动态性能,对异构性的适应能力也极其薄弱,故而结合随机有色Petri网,定义了密钥管理逻辑,以各色token来刻画异构传感网中影响协议的异构性元素,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密钥管理协议形式化分析模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杰;邢涛;;传感网标准化分析[J];电信技术;2010年01期

2 ;李毅中:加快开展传感网标准制定[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10期

3 朱建勇;马莹;汤熠;;我国传感网发展的思考[J];电子技术应用;2010年07期

4 纪佩宇;陈俊;谢新;李千目;;大规模传感网数据溯源技术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关键字[J];上海信息化;2009年10期

6 ;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9年05期

7 张南;;传感网联盟成立事宜逐步落实 三大运营商物联网研究院将落户无锡[J];通信世界;2009年41期

8 王慧;陈金鹰;朱军;;传感网——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年06期

9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年06期

10 陈洁;邢涛;;传感网特征与通用技术需求[J];电信技术;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慧;陈金鹰;朱军;;传感网——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明;;传感网在纺织业的应用[A];“五洋杯”2010年江苏纺织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光松;肖明波;程恩;张静;;水声传感网中节省能量的寻路机制[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燕君;孙扬;;低占空比传感网的端到端延迟控制方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6 陈曦;冯瑞;张卫;;面向上层应用的传感网数据过滤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雪坤;陈金鹰;季翔宇;;ZigBee技术在传感网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姗姗;吴慧;卢祥林;饶云江;王杰;;基于光纤传感网技术的智能油田综合监测系统[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莉;张顺颐;;对IEEE802.16标准安全体系扩展的探讨[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琼玲 虹全;无锡加快传感网技术攻关[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扬帆;无锡北邮携手建设传感网研究院[N];无锡日报;2009年

3 龚兴;工信部将全力支持传感网发展[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记者 扬帆;争分夺秒,进军传感网产业[N];无锡日报;2009年

5 丛林;专家聚锡研究传感网标准制定[N];无锡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王磊;让传感网技术造福于人[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吴伟新;国家(无锡)传感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8 英洁;无锡传感网产业快马加鞭[N];无锡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无锡日报;2009年

10 陆峰;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新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晓睿;异构传感网密钥管理协议设计与建模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2 陈向益;异构传感网复件攻击检测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3 胡升泽;面向应急协同的移动传感网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王晓蕾;地理空间传感网语义建模与推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5 赵园;移动传感网的一致性控制研究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6 黄龙军;无线纳米传感网节能编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7 徐士博;光纤智能传感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张纪升;面向路网运行管理的异构传感网协同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泽强;传感网整合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张帆;机械装备状态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书强;基于压缩感知的气象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东亮;基于蚁群算法的传感网路由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黄敏;基于蓝牙4.0的人体传感网的研究与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邵媛媛;传感网的抽象与适配[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李守峰;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曹光耀;森林生态传感网的实用化定位与巡检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吴碧霞;认知传感网中节能感知、MAC协议识别与调制识别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萌萌;基于压缩感知的海洋监测传感网高能效传输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霍扬扬;异构传感网信号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董文超;面向应用的传感网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73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473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