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寸FFS产品Zara分析与改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0 13:07
【摘要】:通过对大量Zara样品进行分析,构建了不良现象——对应原因(Phenomenon-Cause)的4种理论模式,并基于此理论设计了改善Zara的实验。通过分析发现:约5μm左右可移动的Zara主要为摩擦工艺过程产生的碎屑;10~25μm按压不动的Zara主要为取向膜涂覆过程中的颗粒引起;轮廓清晰尺寸较大的Zara主要来自环境颗粒;无清晰轮廓且体积较大的Zara主要为摩擦取向失效形成的岛状漏光。为降低Zara不良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增加取向膜在基板上的覆盖率以及变更彩膜涂层材料可有效降低Zara不良的发生率;此外,减小柱状隔垫物的坡度角度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防止Zara的产生。Zara不良的研究与改善提升了小尺寸FFS产品的良率5%以上,为企业的稳定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图文】:
板在暗态画面下显示区域发生的微小漏光现象[4]。由于日本在TFT-LCD方面起步较早,技术水平先进,所以业内一直沿用至今。本文通过对小尺寸FFS产品Zara类不良分析,收集大量数据,建立了Phenomenon-Cause的4种理论模式,并针对广泛发生的前2种模式Zara进行试验,得到可明显改善Zara不良的方法。2Zara的现象全黑画面下面板上的小亮点(如图1)。100×目镜观察小亮点可见非全像素的发亮,排除TFT开关异常的可能。图1Zara现象示意图Fig.1SchematicofZaraphenomenon在小尺寸面板生产中,此类Zara为常见不良,且形态多样,形成原因较多,比较严重的影响产品良率,对该不良的改善与解决尤为迫切。3Zara的分类与产生原因我们对收集的132个Zara进行显微镜观察,依据现象可将其分为4类,分别命名为模式①~④,其现象与分类依据的特点如表1所述。表1Zara的分类及特点Tab.1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Zara分类模式①模式②模式③模式④数量4044417目镜图片显微镜图片698液晶与显示第29卷
;此步骤对模式①Zara无效,因该模式Zara会跟随着液晶移动或者消失在黑矩阵下,无法标记;其余模式的Zara均可采用此方法精确定位。步骤二:剖屏冲液晶后高倍显微镜观察标记位置;步骤三:采用聚焦离子束测试仪(FIB)观察标记位置的表面形貌;步骤四:利用EDX全息扫描对Zara点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对各模式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模式①,样本1~4在剖屏前均为轻触不良区域,Zara样本即产生大范围移动或隐蔽到黑矩阵下,剖屏后完全消失,如图2。该模式的颗粒尺寸较小,在10μm以内。由于无法定位,暂未得到准确的FIB结果。但取向膜材料大多是聚酰亚胺材料[5],摩擦工艺过程会产生摩擦碎屑,当摩擦后清洗过程中未有效清除则形成此类Zara。另一个原因为对盒工艺液晶原材中含有细小杂质,即所观察到的浮游性小颗粒,目前暂未有此方面的验证数据,有待继续研究。图2模式①按压前后对比图片Fig.2Comparativepicturebeforeandafterpressingthesurfaceofmode①(2)模式②,样本1~4均经过剖屏,冲洗液晶,气枪吹干等过程,制取了FIB样品,所得表面形貌特征列举如下:样本1,如图3,剖屏去液晶后TFT侧无损伤,彩膜基板侧取向膜可见明显凹坑,凹坑四周边缘清晰,,表明取向膜未固化前该位置有一近似椭圆的颗粒粘附,后因为摩擦及清洗,颗粒掉落。全息扫描结果显示凹坑中间露出主要含C元素的彩膜涂层膜层。图3样本1显微镜及FIB图片Fig.3MicroscopeandFIBpict
【作者单位】: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号】:TN873
本文编号:2520911
【图文】:
板在暗态画面下显示区域发生的微小漏光现象[4]。由于日本在TFT-LCD方面起步较早,技术水平先进,所以业内一直沿用至今。本文通过对小尺寸FFS产品Zara类不良分析,收集大量数据,建立了Phenomenon-Cause的4种理论模式,并针对广泛发生的前2种模式Zara进行试验,得到可明显改善Zara不良的方法。2Zara的现象全黑画面下面板上的小亮点(如图1)。100×目镜观察小亮点可见非全像素的发亮,排除TFT开关异常的可能。图1Zara现象示意图Fig.1SchematicofZaraphenomenon在小尺寸面板生产中,此类Zara为常见不良,且形态多样,形成原因较多,比较严重的影响产品良率,对该不良的改善与解决尤为迫切。3Zara的分类与产生原因我们对收集的132个Zara进行显微镜观察,依据现象可将其分为4类,分别命名为模式①~④,其现象与分类依据的特点如表1所述。表1Zara的分类及特点Tab.1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Zara分类模式①模式②模式③模式④数量4044417目镜图片显微镜图片698液晶与显示第29卷
;此步骤对模式①Zara无效,因该模式Zara会跟随着液晶移动或者消失在黑矩阵下,无法标记;其余模式的Zara均可采用此方法精确定位。步骤二:剖屏冲液晶后高倍显微镜观察标记位置;步骤三:采用聚焦离子束测试仪(FIB)观察标记位置的表面形貌;步骤四:利用EDX全息扫描对Zara点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对各模式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模式①,样本1~4在剖屏前均为轻触不良区域,Zara样本即产生大范围移动或隐蔽到黑矩阵下,剖屏后完全消失,如图2。该模式的颗粒尺寸较小,在10μm以内。由于无法定位,暂未得到准确的FIB结果。但取向膜材料大多是聚酰亚胺材料[5],摩擦工艺过程会产生摩擦碎屑,当摩擦后清洗过程中未有效清除则形成此类Zara。另一个原因为对盒工艺液晶原材中含有细小杂质,即所观察到的浮游性小颗粒,目前暂未有此方面的验证数据,有待继续研究。图2模式①按压前后对比图片Fig.2Comparativepicturebeforeandafterpressingthesurfaceofmode①(2)模式②,样本1~4均经过剖屏,冲洗液晶,气枪吹干等过程,制取了FIB样品,所得表面形貌特征列举如下:样本1,如图3,剖屏去液晶后TFT侧无损伤,彩膜基板侧取向膜可见明显凹坑,凹坑四周边缘清晰,,表明取向膜未固化前该位置有一近似椭圆的颗粒粘附,后因为摩擦及清洗,颗粒掉落。全息扫描结果显示凹坑中间露出主要含C元素的彩膜涂层膜层。图3样本1显微镜及FIB图片Fig.3MicroscopeandFIBpict
【作者单位】: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号】:TN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子良;八款超低音音箱的性能评述[J];实用影音技术;2001年11期
本文编号:252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2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