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桃园中无线传感网络通信协议改进设计

发布时间:2019-10-15 15:09
【摘要】:为部署和运行符合桃园灌溉应用要求的无线传感网络,选取2470 MHz载波频率,以长时间监测数据包传输率为基础获得可靠通信距离为40 m,短时间内数据包传输率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无线链路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很剧烈,且链路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应用要求和链路特点设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协议;为降低监听功耗,对泛洪时间同步协议进行改进,设计了更符合本应用要求的泛洪-固定根节点时间同步协议;针对短时间内链路质量变化剧烈的特点,改进采集树路由协议以提高数据包传输效率,将两种协议结合,设计了较完备的通信协议,并在TinyOS无线传感网络操作系统上用nesC的编程方法进行实现,最后在桃园中进行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全网节点时间同步的误差小于10 ms,研究的通信协议与基于MultihopLQI的通信协议相比,数据包传输率提高8%~15%,两节AA电池可供节点运行264 d,具有很低的功耗。
【图文】:

相关系数,传输率


。接收机10min内的测量结果保存在接收机的Flash存储芯片中,实验结束将每个接收机与计算机相连,用程序读取Flash中的数据,然后求出每2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时段内该无线链路的数据包传输率。对10条无线链路短期内的数据包传输率测量结果分析如下:①数据包传输率随时间变化很大,推测是由温度[12]、多径衰落[13]、湿度和噪声[6]等的影响造成的,几种因素影响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②无线链路数据包传输率没有随昼夜交替而呈现明显的规律。经计算,整个短时间范围内,所有链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布如图1所示,相关系数分布在(-0.220,0.212)之间,并且可近似忽略,因此做如下推断:某一时段内,一条链路的数据包传输率降低时,无法直接预测这一时段内另外一条无线链路的数据包传输率,从而直接选择此时合适的路由节点以提高数据包传输效率。图1相关系数的分布Fig.1Distributionofcorrelationcoefficient4通信协议设计4.1通信协议总体设计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之间晶振周期差异造成的时钟误差不可避免,为最大程度减少收发模块开启的时间以节省节点有限的能量,需设计所有节点在整个运行时间内的时间同步协议以实现所有节点同时开启和关闭收发模块[14]。FTSP(泛洪时间同步协议)协议[15]通过周期性的广播时间同步消息包来达到全网同步,该协议能有效解决根节点失效的问题并能在原理上抑制非根节点的广播,本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更符合本应用的泛洪-固定根节点时间同步协议,它完全能达到本应用要求不高的同步精度(同步误差在数百毫秒级上已经足够),与FTSP协议对比,改进如下:①由竞争产生的根节点在一定数目的(本研究的协议中设定为30个)消息周期后广播询问其他所有节点是否已经在一定数目的(

示意图,通信过程,示意图,路由协议


图3一次通信过程示意图Fig.3Processofcommunication持部署间隔为40m(有的节点间隔小于40m,由第2节可知,小于40m也能保证可靠通信),用5个TelosB节点作为参考节点分散部署在网络节点之间,每隔15s发送消息,实验过程中保持所有节点电路板平面与地平面垂直并将所有节点CC2420芯片输出功率设置为0dBm,节点的一个工作周期由一次通信过程时间(实验中设置为20s)和一次无线收发模块关闭时间(实验中设置为1780s)组成,一次通信过程中T1、T2、T3时隙分别为7.5s、5.0s、7.5s,由根节点将所有TelosB节点虚拟的土壤湿度数据传送至上位机并在Cygwin平台下通过TinyOS-2.1.0中的Printf函数进行显示,运行时间为2013年6月10日10:00~2013年6月20日10:00,由运行结果可见,所有节点均能同时开始和结束一次通信过程,将每个节点Flash中存储的该节点估计的每次无线模块开启时刻和接收到参考节点发送的消息的时刻所对应的根节点的时间读出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实验时间内,,全网内所有节点的最大同步误差均小于10ms,这一精度足够达到桃园中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要求。5.2路由协议对比实验MultihopLQI是一个认可度很高、测试充分、应用广泛的路由协议,是常用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的对比协议[16]。由于本研究设计和实现的通信协议融合了时间同步协议和路由协议,将其与单一的MultihopLQI路由协议进行对比实验是不合理的,必须在共有的时间同步协议基础上进行对比,因此实验中用作对比的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是:首先完全采用本研究设计的泛洪-固定根节点时间同步协议做到时间同步,然后在开启无线模块的时间(一次通信过程)内分配信标的专用时隙以确保链路代价评估,之后采用MultihopLQI路由协议,即每个节点通?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A610135)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工业项目(2009C11041)
【分类号】:TP212.9;TN929.5;S6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震;洪添胜;洪涯;文韬;李加念;;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田间射频信号路径损耗[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2 郭秀明;赵春江;杨信廷;李明;孙传恒;屈利华;王衍安;;苹果园中2.4GHz无线信道在不同高度的传播特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3 沈明霞;马奉先;孙玉文;周良;林相泽;熊迎军;;农田信息采集单多跳共存LEACH算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3期

4 岳学军;王叶夫;洪添胜;徐兴;刘永鑫;张宗杰;;基于信道测试的橘园WSN网络部署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炼成;;低功耗单跳无线网络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4期

2 鲁玉定;陈跃东;陈孟元;;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协议改进与仿真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张连宽;肖德琴;李就好;;基于无线传感器的作物图像传输方法[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5期

4 石昌飞;宋淑然;洪添胜;王辉;唐韬;陈建泽;;山地果园牵引式货运车无线限位及遥控装置设计与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01期

5 谢家兴;王卫星;陆华忠;徐相华;林达;余国雄;;基于CC2530的荔枝园智能灌溉系统设计[J];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Z1期

6 李震;洪添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彭燕;;基于Dijkstra算法的簇头多跳WSN监测系统[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年05期

8 陆明洲;沈明霞;孙玉文;熊迎军;刘龙申;林相泽;;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终端数据收集方案[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9 徐兴;洪添胜;岳学军;林涛;蔡坤;刘永鑫;;山地橘园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优化设计及提高监测有效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10 李小敏;臧英;罗锡文;李腾;刘永鑫;孔庆军;;兰花大棚内无线传感器网络433MHz信道传播特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张军红;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分布与动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孙玉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杜韬;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云;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猪运动行为监测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郭雨齐;面向物联网的短距离传输频率及数据碰撞的检测与修复方法[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吐尔孙阿依·阿木丁;TiO_2及其复合薄膜的气敏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路顺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果;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模糊冗余度混合通信算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臧超;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预测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5 鲁玉定;面向蓝藻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年

6 肖乾虎;基于ZigBee/GPRS的作物生长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7 黄旭;无线温湿度测量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苏州大学;2014年

8 王海静;基于RSSI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体探测[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震;赵湛;郭鹏;张玉国;;基于RSSI测距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11期

2 彭怀云;樊文生;潘威炎;张红旗;;沿不规则不均匀地面传播的侧面波[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刘卉;汪懋华;王跃宣;马道坤;李海霞;;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3期

4 夏克文;李昌彪;沈钧毅;;前向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数的一种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5年10期

5 李洪文,高焕文,陈君达,李问盈;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6 乔晓军;张馨;王成;任东;何秀红;;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7 刘树文;王庆伟;何东健;李华;武苏里;;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葡萄病害诊断系统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8 胡振琪;张学礼;;基于ANN的复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预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9 李Pr钰;高红菊;姜建钊;;小麦田中天线高度对2.4G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10 文韬;洪添胜;李震;黄森;李加念;叶智杰;;橘园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节点部署方式下的射频信号传播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宾;黄玉清;;基于蓝牙的机器人传感网络设计[J];通信技术;2008年06期

2 张林林;王玉宝;樊晓宇;卢国伟;刘庆峰;;传感信号在接入网中传输的技术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9年03期

3 王春媚;;石油化工行业危险源监控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4 应杭艳,张迎新;传感数据库研究与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姜新文,彭立宏;传感网络的一个分布式节能路由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7期

6 樊红朝;钱晋武;章亚男;沈林勇;;柔性曲面形状检测传感网络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6期

7 谭劲;陈晓竹;;通过软件证实提高传感网络再编程安全可靠性[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6期

8 余贶t-;吴重庆;郭旋;王智;王拥军;;光纤气体传感网络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2010年01期

9 孙友伟;;基于公众通信网络平台的精确农业网络构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祖荫;;用人工智能传感网络“测定”橙汁的风味[J];中国仪器仪表;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成武;黄伟;;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设计及应用[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十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雪云;郑威;王鹏波;;无线传感网络时空融合(英文)[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3 李浩;李非;;新型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设计[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岳昌琪;;无线传感网络在农业大棚中的应用[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阚凤龙;周悦;陈楠;吕九一;;基于CC2430的Zigbee家庭无线传感网络应用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6 王立凯;高宏;李建中;石胜飞;;一种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聚类索引的区域查询处理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7 李东升;隋青美;贾磊;;基于CDM+WDM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仿真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慧;陈定方;李勇智;;一种新颖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C];2008年

9 王智超;宁经洧;冯国会;曹科研;郭振红;;基于ZigBee技术的混合通风无线传感网络[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韦朴;葛晨晖;赵俊;李玮;张福鼎;樊鹤红;孙小菡;;基于FBG的大规模传感网络调度模型及其算法[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尚民;俊知集团闪亮传感网络[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慧芳;无锡11个物联网项目落户[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黄婕;中科院传感困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记者 姜澎;上海启动信息领域973项目[N];文汇报;2006年

5 许琦敏;我国无线传感技术完整价值链已初步形成[N];中华建筑报;2006年

6 特约撰稿 周洪波;物联网三大应用框架[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罗清岳;透析WSN无线传感网络[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彭东;无线传感网开创“物联”新纪元[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建无线传感网络在线实时监测溢油[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记者 关媛媛;为身边物品装上“大脑”[N];重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键;面向结构监测的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董玮;面向无线传感网络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正杰;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井下人员定位和瓦斯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4 滕国栋;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文铸;无线传感网络拓扑控制关键问题[D];清华大学;2010年

6 徐学永;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刚;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黄河;各向异性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詹杰;无线传感网络定位与追踪技术及其安全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刘军;桥梁长期健康监测系统集成与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涛;高性能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设计及自定位算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2 曹野;一种高吞吐率和高公平性混合传感网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灿煜;面向环境监测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多跳路由协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朱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秋月;基于强度型波/时分复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仇雷杰;无线传感网络中有效数据收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刘瑞玲;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曲南;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探测拓扑的覆盖空洞问题[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钱仇圣;基于TCP/IP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组网技术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彭志成;基于分簇路由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9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49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