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在体脑电的特征提

发布时间:2020-05-06 09:44
【摘要】:人体神经电生理信号,指的是个体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等的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可利用电极、膜片钳等装置来进行该类信号的记录或测定,用以对个体或部分功能、机理的研究等。在实验室研究中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通过研究在体电信号等研究人体某部分在整体结构中发挥的作用与功能,通过对特定区域的离体组织、细胞电生理信号进行测量并研究该区域功能与结构。在体脑电信号是通过接触电极从大脑头皮或大脑皮层获得大脑在特定模式下的电活动信号,用于研究大脑在整个个体中发挥的作用;为了研究部分区域的特定功能,会以脑片、脑细胞群或单个神经元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体脑电信号采集是利用电极从大脑获得脑电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相应的信号处理,转化为与信号内容一致的响应,这种响应包括机械臂的操作、光标在显示屏上的移动等。而在与在体研究对应的离体电生理信号的研究中,通常利用离体电极对离体神经元细胞、组织的电信号进行采集,对其电化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其部分功能与生理活动状态,并进行相应的比对和分析。本文针对在体脑电信号,利用脑电信号采集设备对实验者在阅读不同材料(平静闭目、阅读英语、阅读诗歌、阅读现代文四种阅读模式)时的头皮脑电信号进行无创采样,使用希尔伯特-黄变换及支持向量机训练,分辨平静闭目和其他三种不同阅读模式,并针对经验模态分解时出现的常见情况——端点飞翼现象进行算法优化处理并比较其处理效果。脑电的来源有在体和离体两种。在基于大数据的在体脑电分析模型确定之前,需要依赖于特定神经元群或者脑切片等离体电生理测试的特征点位数据采集及分析过程。离体电生理测试信号的优点在于这种实验方式脱离了生物个体,以组织或细胞为单位进行实验,体外可培养、易于扩增细胞、组织数量,样本量大可采集数据齐全,但是其最大问题是电极和脑切片或者神经元之间的接触受制于电极的材料、特性、表面处理方式等。所以,在离体电生理的研究中,首先需要评估离体电极与生物膜接触的定量化模型。因此,本文对离体脑电信号采集的重要媒介——电极,利用电化学方法中的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交流阻抗法进行了裸金电极的电化学实验,并评估了电极的三种对应的特性。然后,针对电极在进行信号测量时电极与生物膜之间的有效贴附面积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电极与生物膜的贴附状态,进行了电化学阻抗实验并依据电极在测量系统中的作用建立等效电路,并依据等效模型进行了阻抗参数拟合,构建了阻抗参数为输入向量,以电极半径为输出量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电极与生物膜之间的贴附面积,用以评估电极与生物膜之间的贴附效果。最后,为了定性评估真实细胞膜与电极之间的贴附状态,在NC膜上培养神经细胞,利用不同面积的电极与其构成细胞-NC膜-电极结构,进行了电化学阻抗实验,分析比较了不同面积的电极对应的电化学阻抗图之间的关系。该方法最后的结果验证了模拟电极-神经细胞贴附实验的有效性以及使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离体脑细胞、组织用以体外研究的可能性,为在体脑电研究的后期离体定点对应模型提供了定量化参数的分析基础。
【图文】:

系统框图,神经电生理,脑电,分析控制


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噪声滤除、中期的特征提取以及后期的模式分类。其具体方法在文章第二章具体阐述。图1.1 神经电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分析控制系统框图((a)大脑(b)电极(c)脑电采集、分析、处理设备(d)多通道脑电信号(e)由脑电控制的机械臂)在体神经电生理测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完整的信号模式,但是信号样本量受个体限制而存在不足,且由于实验单个个体本身生理状态不同,会造成个体差异,且研究的目标区域在生物个体中会受到其他区域的影响,对特定区域进行研究会有偏差; 而离体的优点是在体外条件下可培养,样本量大,缺点是神经元的种类和培养密度的稳定性和密度等等比较受制于电极,所以保证离体电极上的神经元稳定培养和特征参数提取非常关键,因此进行离体神经元电生理测试前,需要引入离体电极上的生物膜贴附实验和主参数分析模型,说明离体神经元的可靠和稳定培养模型,,才能用于进一步离体神经元电生理信号的测试。因此,与在体电生理测试相对应

仪器接口,测试实验,阅读模式,过程


定的200组作为每种阅读模式下的实验数据。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特征量可比性,不同被试者的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再进行同一阅读模式下的多组采集及归类分析。实验过程及仪器接口等如图2.1所示。图2.1 (a)戴电极帽的测试实验过程(b)PowerLab仪器接口及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18;TN9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煦;;浅谈生物膜特性与利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年09期

2 梁祖霞;;生物膜的装配和起源[J];生物学教学;1984年01期

3 宋绪磊;Roland Pahl;Jan Fischer;;饮料灌装车间生物膜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8年07期

4 胡文权;;神通广大的“生物膜”[J];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07期

5 高志鹏;陈康勇;郭佳婧;;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协同作用防控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7年03期

6 吴晓燕;罗燕;邓国辉;杨国良;;蓝科肤宁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27期

7 潘斌;;生物膜“穿越”题的知识映射分析[J];教学考试;2017年15期

8 张晓燕;杨金辉;;碳纤维束生物膜修复技术在景观湖泊水体净化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城市地理;2016年24期

9 于伟东;;生物膜蛋白功能归纳及相关题型[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7年03期

10 徐艳梅;徐金鹏;;“生物膜”考点及例题解析[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水文;张楠;;群体感应系统及生物膜形成抑制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2 郑波;;生物膜研究进展[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3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大会资料[C];2011年

6 唐梦丹;郑建锋;赵敬军;;曲霉生物膜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8 陈Oz;;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9 吴骏逸;陆维昌;陈邦林;;新型悬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学娟;田发林;张现仁;仲崇立;;探索渗透压对生物膜管珠状不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怀碧;免套袋膜使用前后注意事项[N];农资导报;2017年

2 薛东升 朱海朋 刘庆利;痰热清:穿透细胞生物膜凸显抗菌特色[N];健康报;2017年

3 记者 孙琪;顶级专家聚蓉 研讨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报;2011年

4 唐伟;生物膜研究领域的新收获[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冯卫东;一种小分子能防止细菌形成生物膜[N];科技日报;2014年

6 记者 常丽君;合成生物膜能像活细胞一样生长[N];科技日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生物膜+微孔曝气 净化水体初战告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生物膜技术让污水变清水[N];科技日报;2006年

9 常丽君;新系统能将生物膜改造成生物材料工厂[N];科技日报;2014年

10 田建军;生物膜为污水处理提供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娟;生物膜形变动力学及其与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聂署萍;感染型无乳链球菌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3 徐帆;多种生物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学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4 檀茜倩;食品生产系统生物膜群落分析控制及Nisin-EGFP探针对G~+菌的检测[D];天津大学;2017年

5 郭浩;新相变空化模式下声学纳米液滴增强万古霉素对MRSA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6 李娥娥;D-氨基酸和AI-2对海洋环境微生物生物膜与腐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7 张利文;自然水体生物膜/沉积物对氧氟沙星的吸附特征[D];吉林大学;2018年

8 王政力;以AI-2为靶点干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生物膜感染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9 杨帆;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规律及吸附特性[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润广;生物膜分子与化学药物及磁场相互作用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涛;细菌生物膜介导的丁酸及LL-37表达下调参与肠癌发生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2 梅婉欣;在体脑电的特征提取、噪声分析及对应离体生物膜电阻抗测试平台的优化[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凯;电化学活性生物膜多功能特性研究:产电、脱氮、脱氯[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许嘉能;管网生物膜对氯衰减和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的影响[D];华侨大学;2018年

5 彭丹;巴西苏木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影响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8年

6 靖宪月;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影响电活性生物膜产电呼吸的效果与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7 宋娜;自然水体生物膜对菲、林丹和氧氟沙星的吸附特征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黄昱铭;苦参碱对大肠杆菌体外生物被膜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9 葛潇冉;SpoT调控GluP影响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参与多耐药[D];山东大学;2018年

10 李璐;苦参碱对体外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破坏作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1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651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