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管激光雷达水下三维成像及图像处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58.98;TP391.41
【图文】:
图 1 距离选通系统成像原理第二,空间区分/激光同步线扫描技术(LLS, Laser Line Scan),该类成像系统的发射器出射准直线阵激光,旋转反射镜控制激光束扫描方向,高灵敏度窄视场的接收器跟踪接收反射光并完成成像[4]。由于系统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存在一定间隔,如图 2 所示,成像系统仅对目标附近的小范围进行成像,由此大大削减了共同体积散射带来的影响。另外,线阵激光的应用使得 LLS 系统成像速度相比于点激光扫描更快,且对激光功率的要求相比距离选通技术更低。为进一步提高作用距离,减小前向散射的干扰,激光线扫描系统经历了由 “常规探测器+连续激光”(CW-LLS)组合到 “选通型探测器+脉冲激光”(PG-LLS)组合的发展[1]。1988 年,美国 Kaman 公司研制出“魔灯”用于机载水雷探测,实现了海上 120~460 米对水下 12~61m 的探测工作,图 3 为装载了“摩灯 90”系统的 MH-60S 直升机,可实现水中目标的自动探测、定位和分类[12]。
图 1 距离选通系统成像原理第二,空间区分/激光同步线扫描技术(LLS, Laser Line Scan),该类成像系统的发射器出射准直线阵激光,旋转反射镜控制激光束扫描方向,高灵敏度窄视场的接收器跟踪接收反射光并完成成像[4]。由于系统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存在一定间隔,如图 2 所示,成像系统仅对目标附近的小范围进行成像,由此大大削减了共同体积散射带来的影响。另外,线阵激光的应用使得 LLS 系统成像速度相比于点激光扫描更快,且对激光功率的要求相比距离选通技术更低。为进一步提高作用距离,减小前向散射的干扰,激光线扫描系统经历了由 “常规探测器+连续激光”(CW-LLS)组合到 “选通型探测器+脉冲激光”(PG-LLS)组合的发展[1]。1988 年,美国 Kaman 公司研制出“魔灯”用于机载水雷探测,实现了海上 120~460 米对水下 12~61m 的探测工作,图 3 为装载了“摩灯 90”系统的 MH-60S 直升机,可实现水中目标的自动探测、定位和分类[12]。
魔灯90装载于MH-60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吟馨;王葵;张畅;;条纹管蓝绿激光雷达水下成像技术[J];光电子技术;2015年03期
2 顾礼;宗方轲;李翔;张敬金;张驰;杨勤劳;;光电子能量角度分布和空间电荷效应对变像管条纹相机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年06期
3 马晨宁;赵文;韩绍坤;王平;;条纹管成像激光雷达条纹数据提取算法[J];中国激光;2012年04期
4 金伟其;王霞;曹峰梅;黄有为;刘敬;李海兰;徐超;;水下光电成像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下)[J];红外技术;2011年03期
5 曹峰梅;金伟其;黄有为;李海兰;王霞;储开丽;刘敬;;水下光电成像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上)——水下激光距离选通技术[J];红外技术;2011年02期
6 孙剑峰;郜键;魏靖松;王骐;;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水下探测成像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年05期
7 岳梅;郭宝平;胡涛;郭轩;;基于皮秒扫描相机的激光雷达成像系统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年02期
8 李海兰;王霞;张春涛;金伟其;白廷柱;;基于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探测研究进展及分析[J];光学技术;2009年05期
9 昌彦君;彭复员;;水下激光成像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3期
10 廖华;杨勤劳;张劲松;郭宝平;周军兰;牛丽红;;大动态范围长狭缝条纹相机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礼;X射线飞秒条纹变像管设计与性能提高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天赐;水下目标激光成像系统设计及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王天骄;条纹管激光雷达水表面波探测机理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钟森城;激光水下目标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4 魏靖松;条纹管激光三维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刘宏波;大动态范围扫描变像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2769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6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