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大容量微波通信中双极化天线接收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20:02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新型智能移动终端的涌现,人们对更高传输速度、更高清的音频质量和更多样的数据业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微波回程链路面临超大业务容量的巨大挑战。为了实现高速数据可靠传输,通过综合高阶4096-QAM调制、低滚降因子、112MHz大带宽、交叉极化干扰消除器(Cross-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er,XPIC)、视距多输入多输出(Line-of-Sight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LoS-MIMO)和双极化天线等多种容量提升技术,微波通信单载波112MHz带宽可提供高达2Gbps的信息传输能力。但是,高阶QAM调制和低滚降因子,导致相邻星座点的欧式距离变小,从而对定时偏差和交叉极化干扰尤为敏感。因此,本文针对大容量微波通信双极化天线接收中的符号定时恢复技术和交叉极化干扰消除器技术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预滤波器辅助符号定时恢复算法以及一种双极化天线复用符号定时恢复方案:1)传统符号定时恢复算法难以使4096-QAM调制信号收敛,本文提出一种预滤波器辅助符号定时恢复算法解决该问题;2)传统微波通信双极化天线系统采用两个符号定时环路分别对两路极化信号进行定时恢复,造成了硬件资源浪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双极化天线复用符号定时恢复方案,该方案中两路极化信号通过复用一个定时环路以实现定时恢复,降低了硬件实现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案,所提方案收敛速度和BER性能几乎无损失。2.提出一种简化传统N-SBD的交叉极化干扰消除自适应算法:传统N-SBD算法中自适应更新公式包含指数运算和大量乘法运算,使得计算复杂度高、硬件实现难度大。通过简化误差函数的计算方式,本文提出一种简化N-SBD算法。所提算法利用相邻区间星座点差值的等值关系,对误差函数进行化简,并采用阶跃函数近似指数加权因子,避免了N-SBD算法中的复杂运算,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便于硬件实现。仿真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所提算法的收敛速度、收敛后的剩余稳态误差以及BER性能与N-SBD算法几乎无差距。3.将GMMA算法与XPIC结合:GMMA算法起初用于单天线自适应盲均衡,将接收信号收敛至多个模值。GMMA算法的突出优点在于,更多的模值参与误差更新,使代价函数与星座图更加匹配。本文将其与XPIC结合,用于4096-QAM调制信号的交叉极化干扰消除。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821.1
【部分图文】:

整体框架


搭建如图 5.8 所示的符号定时恢复 Simulink 内部整体框架,其展现了子模块层间的紧密联系和信息交互。以下逐个分析每个子模块层的内部结构,即分析具体实现层的计算流程。NCO 模块内部结构因为 NCO 模块在 STR 环路中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16],所以首先介绍该模块。

曲线,内部结构,模块


67因为 NCO 模块在 STR 环路中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16],所以首先介绍该模块。NCO 模块为数控振荡器模块,其 Simulink 建模内部结构如图 5.9 所示。该模块根据环路滤波器的输出 lfout 计算产生小数间隔 u、符号使能信号 symen1x 和二倍符号使能信号 symen2x。u 用于控制内插滤波器完成内插消除定时误差,symen2x 控制 TED模块计算定时误差,symen1x 控制内插滤波器输出单倍符号速率恢复信号的同时,控制环路滤波器工作。图 5.10 为定时偏差为 5ppm 时,Simulink 仿真时示波器 Scope_u观测的小数间隔 u 的变化曲线,其中,横坐标为时间,采样率为 1,所以,1 秒仿真1 个符号数;纵坐标为小数间隔 u 的幅值。由于其斜率反映定时偏差估计值变化,所以从它的锯齿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STR 正常工作。

变化曲线,内部结构,内插滤波器,小数


小数间隔的幅值时间(s)010.53 65 100 1 2 4 5Simulink 仿真时小数间隔变化曲线Interpolation 模块为内插滤波器模块,因为硬件实现需对实部和虚部分开处理,因此,需要两个 Interpolation 模块,内插滤波器采用 4 抽头的 32 阶抛物线内插滤波器,其内部如图 5.11 所示。c0、c1、c2、c3 用于存放内插滤波器系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婷;;高速数传中的交叉极化干扰对消设计[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7年06期

2 王万玉;陈金树;;交叉极化干扰消除技术研究[J];电讯技术;2013年06期

3 代大海,王雪松,李永祯,曾勇虎,肖顺平;交叉极化干扰建模及其欺骗效果分析[J];航天电子对抗;2004年03期

4 吴端;赵科;;一种交叉极化干扰对消算法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刘德虎,刘卫东;交叉极化鉴别率和交叉极化干扰抵消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J];无线通信技术;2002年03期

6 宋伟男;昂志敏;;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在非线性干扰下的性能[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7 甄晓鹏;艾小锋;冯德军;李永祯;甄晓改;;对相控阵雷达的交叉极化干扰技术浅析[J];航天电子对抗;2015年06期

8 李永祯;王伟;汪连栋;王雪松;王国玉;;交叉极化角欺骗干扰的极化抑制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年05期

9 杨明华,杨惠,王六龄;TES电话地球站交叉极化干扰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曹素莎;韩军;全亮;;一种基于RLS算法的XPIC技术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鸿文;郑毅;易钟炳;;中频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的研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2 贾玉仙;陆绥熙;;卫星通信链路计算中干扰参数的分析与计算[A];第十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顾克;大容量微波通信中双极化天线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宋伟男;宽带无线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的研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唐兴;一种基于交叉极化干扰抵消的微波传输系统室内单元设计[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李师师;无线通信系统中XPIC及载波同步实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魏宗帅;高速数传系统中的极化干扰抵消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陈明嗣;雷达系统仿真与角度干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9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809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