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网络在大柳塔煤矿井下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2-05 07:53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以及移动数据的发展,在享受4G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煤矿井下也开始使用4G网络。大柳塔煤矿利用这一技术对井下人员定位、工业视频、语音广播、无线或者有线电话、RS485数据上传等接入4G综合分站,通过井下网络与地面服务器连接,实现了井下、井上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煤矿信息化、自动化的融合,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
【文章来源】:陕西煤炭. 2020,39(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进入分站网络设置
通过综合分站台账可以看出,主皮带巷3 400 m综合分站没有直接和中驱变电所环网相连,因此,还需要在主皮带巷3 000 m综合分站的上联口和下联口配置VLAN为541的trunk数据。telnet 10.210.100.28查看数据,show run,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主皮带巷3 000 m综合分站,没有配置VLAN 541,需要配置上联口3/1和下联口4/1。上联口光缆连接中驱变电所环网0-1-1 GE1口,下联口光缆连接主皮带巷3 400 m综合分站的3/1口。
4G网络接口:(1)井下固定的变电所安装有万兆环网交换机,由8*GE RJ458电口卡、8*GE SFP光口卡、4*SFP和4*RJ45光电混合卡、两端口万兆光口卡组成,其交换容量为72G;(2)4G综合分站内有光口、电口、485口等供井下设备联网使用,具体的接口有24*2 ODF配线接口、3*千兆光口(电口)、6*4百兆光口、6*4百兆电口、10*2路485口、6*4路模拟视频口、4*4路电话接口、10*2路CAN接口、8*6路监测接口。图4 5-2煤安全监控信息画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J]. 陆军.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0(02)
[2]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罗驱波,孙彦景,钱建生.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8(03)
[3]无线自组织网络中TCP稳定性的分析及改进[J]. 李云,陈前斌,隆克平,吴诗其. 软件学报. 2003(06)
[4]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 谢新梅,黄俊钦,宋荣方. 现代通信. 2003(01)
[5]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J]. 吴薇,王晟.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2(06)
[6]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构架及其关键技术[J]. 刘海文,李征帆.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2(03)
[7]无线战术互联网控制器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 米志超,郑少仁.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
本文编号:3019282
【文章来源】:陕西煤炭. 2020,39(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进入分站网络设置
通过综合分站台账可以看出,主皮带巷3 400 m综合分站没有直接和中驱变电所环网相连,因此,还需要在主皮带巷3 000 m综合分站的上联口和下联口配置VLAN为541的trunk数据。telnet 10.210.100.28查看数据,show run,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看出主皮带巷3 000 m综合分站,没有配置VLAN 541,需要配置上联口3/1和下联口4/1。上联口光缆连接中驱变电所环网0-1-1 GE1口,下联口光缆连接主皮带巷3 400 m综合分站的3/1口。
4G网络接口:(1)井下固定的变电所安装有万兆环网交换机,由8*GE RJ458电口卡、8*GE SFP光口卡、4*SFP和4*RJ45光电混合卡、两端口万兆光口卡组成,其交换容量为72G;(2)4G综合分站内有光口、电口、485口等供井下设备联网使用,具体的接口有24*2 ODF配线接口、3*千兆光口(电口)、6*4百兆光口、6*4百兆电口、10*2路485口、6*4路模拟视频口、4*4路电话接口、10*2路CAN接口、8*6路监测接口。图4 5-2煤安全监控信息画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4G移动通信技术[J]. 陆军.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0(02)
[2]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罗驱波,孙彦景,钱建生.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8(03)
[3]无线自组织网络中TCP稳定性的分析及改进[J]. 李云,陈前斌,隆克平,吴诗其. 软件学报. 2003(06)
[4]4G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 谢新梅,黄俊钦,宋荣方. 现代通信. 2003(01)
[5]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J]. 吴薇,王晟.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2(06)
[6]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构架及其关键技术[J]. 刘海文,李征帆.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2(03)
[7]无线战术互联网控制器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 米志超,郑少仁.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
本文编号:3019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01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