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线关键技术及应用探讨
发布时间:2021-04-09 11:30
应用智能天线控制技术可有效增大系统容量、高效利用频谱资源,对抗CCI、MAI与多径天线衰落,提升移动通信系统性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简要阐述智能天线核心技术,对比固定预置波束、准动态波束、自适应波束不同方式和不同算法性能,并探讨该技术的应用与对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
【文章来源】: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0,(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智能天线系统组成结构框图
在固定预置波束切换方式中,成型网络预设L个并行且固定的波束覆盖不同的用户区,随用户在小区中移动,通过“切换控制电路”不断选择不同波束,最终使得接收信号达到最强。该方式的优点是系统实现简单,由预设波束成型网络、切换控制电路、判定电路等构成。缺点是只能从预设的L个值中进行选择,智能化不足。见图2。3.2 准动态波束切换方式
该算法采用不同的优化准则,不断跟踪无线环境变化,通过智能化自适应的改变天线系统中不同加权值,调整主波束对准移动终端的信号方向,降低干扰方向的功率,达到抵抗干扰的目标,从而提升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与性能。主要结构由天线阵列和智能化自适应信号处理器所组成。信号处理器产生的加权值用于合并产生天线阵列输出,并通过闭环的反馈控制自适应调整天线阵列的输出方向图。自适应波束跟踪方式,从理论上可达到最优维纳解,但在算力要求、收敛速度、稳定性、系统硬件实现难度等方面不同的算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见图3。4 不同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天线在5G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 孙广新. 科学技术创新. 2019(06)
[2]智能天线在未来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张宏宇,杨永忠.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19)
[3]基于SIW的宽角度波束扫描CPW-CTS天线阵设计[J]. 于英杰,杨雪霞,楼天,邱厚童. 电子测量技术. 2017(10)
博士论文
[1]智能天线波束赋形算法研究[D]. 曾云宝.北京邮电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 吴永刚.东北大学 2014
[2]TD-SCDMA系统中的多波束技术研究[D]. 陈婷.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智能天线中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与设计[D]. 肖航.电子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7544
【文章来源】: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0,(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智能天线系统组成结构框图
在固定预置波束切换方式中,成型网络预设L个并行且固定的波束覆盖不同的用户区,随用户在小区中移动,通过“切换控制电路”不断选择不同波束,最终使得接收信号达到最强。该方式的优点是系统实现简单,由预设波束成型网络、切换控制电路、判定电路等构成。缺点是只能从预设的L个值中进行选择,智能化不足。见图2。3.2 准动态波束切换方式
该算法采用不同的优化准则,不断跟踪无线环境变化,通过智能化自适应的改变天线系统中不同加权值,调整主波束对准移动终端的信号方向,降低干扰方向的功率,达到抵抗干扰的目标,从而提升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与性能。主要结构由天线阵列和智能化自适应信号处理器所组成。信号处理器产生的加权值用于合并产生天线阵列输出,并通过闭环的反馈控制自适应调整天线阵列的输出方向图。自适应波束跟踪方式,从理论上可达到最优维纳解,但在算力要求、收敛速度、稳定性、系统硬件实现难度等方面不同的算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见图3。4 不同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天线在5G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 孙广新. 科学技术创新. 2019(06)
[2]智能天线在未来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 张宏宇,杨永忠.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19)
[3]基于SIW的宽角度波束扫描CPW-CTS天线阵设计[J]. 于英杰,杨雪霞,楼天,邱厚童. 电子测量技术. 2017(10)
博士论文
[1]智能天线波束赋形算法研究[D]. 曾云宝.北京邮电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D]. 吴永刚.东北大学 2014
[2]TD-SCDMA系统中的多波束技术研究[D]. 陈婷.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智能天线中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与设计[D]. 肖航.电子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2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12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