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机载雷达伺服系统研发及其变结构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07:00

  本文关键词:机载雷达伺服系统研发及其变结构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是以某型机载雷达转台伺服系统电气部分的研发及其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项目为背景。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转台伺服系统的原理,制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2、完成控制器和检测器的软硬件开发;3、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并通过系统辨识,获得系统模型;4、引入变结构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控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验证其控制效果。笔者在综合考虑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成本等因素之后,确定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和各关键器件的选用: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系统由通信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以及检测模块四大模块组成。其中,上位机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控制平台的通信;以ARM芯片作为控制核心;MAXON伺服直流电机作为执行器件;使用PWM调制驱动方式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采用位置、速度、电流三环检测回路的控制结构,对系统进行有效控制。随后进行了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各个部分的设计、开发和实现。该部分主要工作有:硬件方面,介绍系统硬件结构的具体实现,包括以STM32F103为核心的控制电路、驱动器芯片的外围电路设计、检测模块中解码电路和一些信号处理电路等;软件方面,介绍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编写,包括软件的开发环境和工具、主程序的编写和各种中断服务子程序的编写等。控制器设计的前提是构建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在研究了多种系统建模方法之后,本系统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出该伺服控制系统的近似数学模型。在得到的近似模型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该伺服控制系统基于自适应指数趋近律的变结构控制器,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然后对系统的抗干扰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仿真得出系统在外干扰和参数扰动的条件下,仍能有优良的性能表现,从而证明了变结构控制的优越性。
【关键词】:伺服系统 ARM 建模 系统辨识 变结构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59.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6
  • 第一章 绪论16-24
  • 1.1 引言16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16-17
  • 1.3 伺服系统概述17-19
  • 1.3.1 伺服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17-18
  • 1.3.2 伺服系统的分类和发展概况18-19
  • 1.4 变结构控制的发展概况19-21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4
  • 第二章 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24-32
  • 2.1 雷达伺服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24-25
  • 2.2 系统关键原件的选型25-28
  • 2.2.1 执行电机选型25-26
  • 2.2.2 核心控制芯片的选型26-28
  • 2.3 伺服系统的控制模块28-31
  • 2.3.1 伺服系统的三环控制28-29
  • 2.3.2 变结构控制算法29-30
  • 2.3.3 PWM脉宽调制控制30-31
  • 2.4 本章小节31-32
  • 第三章 雷达伺服系统电气部分硬、软件设计32-52
  • 3.1 系统的硬件结构32-33
  • 3.2 STM32F103核心电路板设计33-37
  • 3.2.1 供电电源33
  • 3.2.2 时钟电路33-34
  • 3.2.3 JTAG下载.电路34-35
  • 3.2.4 外扩RAM电路35-36
  • 3.2.5 串口通信电路36-37
  • 3.3 功率驱动电路37-39
  • 3.3.1 LMD18200芯片应用简介37-38
  • 3.3.2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38-39
  • 3.4 检测电路39-41
  • 3.4.1 电流检测电路39-40
  • 3.4.2 速度检测电路40-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3.6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简介42-43
  • 3.7 系统的软件设计43-50
  • 3.7.1 主程序设计44
  • 3.7.2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44-50
  • 3.8 硬件实物图50-52
  • 第四章 伺服转台系统的建模52-68
  • 4.1 系统的数学模型52-53
  • 4.2 伺服转台系统建模的过程53-55
  • 4.2.1 建模的基本原则53
  • 4.2.2 建模的一般步骤53-55
  • 4.3 伺服转台系统建模的主要方法55-61
  • 4.3.1 机理推算建模法55-56
  • 4.3.2 实验分析建模法56-61
  • 4.4 本系统的数学模型61-68
  • 第五章 系统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68-84
  • 5.1 滑膜变结构控制的性质68-71
  • 5.1.1 滑动模态的稳定性68-70
  • 5.1.2 滑模变结构控制对外干扰和参数摄动的不变性70-71
  • 5.2 滑膜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71-78
  • 5.2.1 滑模控制器设计的方法72-73
  • 5.2.2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步骤73-77
  • 5.2.3 极点配置控制器77-78
  • 5.3 本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及仿真78-84
  • 5.3.1 本系统的控制器设计78-79
  • 5.3.2 仿真结果79-82
  • 5.3.3 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82-8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4-86
  • 6.1 总结84
  • 6.2 展望84-86
  • 参考文献86-90
  • 致谢90-92
  • 作者简介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秀和;长春工业大学;关洪亮;长春工业大学;郭志伟;长春工业大学;杜东礼;长春工业大学;;模糊变结构控制的旋转倒立摆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4期

2 闫茂德,徐德民;一类不匹配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鲁棒变结构控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年02期

3 孟光伟,姚琼荟,李槐树;多输入离散变结构控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林怡青,毛宗源;信息流变结构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3年01期

5 赵辽英;基于参数辨识的混沌同步变结构控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孙明玮,陈增强,袁著祉;变结构控制中滑模与模型选取的若干原则[J];控制工程;2003年06期

7 李俊,徐德民,宋保维,严卫生;非匹配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反演变结构控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于红芸,陈洁,杨智勇;十字梁实验系统的分层变结构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7期

9 刘学超;屈胜利;孙弘;栗维克;;滑膜变结构控制在两轮不稳定小车系统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2007年05期

10 周德云;李兆强;曲艺海;;离散模型参考变结构控制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涛;王先来;李光泉;王江;;基于集员辨识的未知系统的变结构控制[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2 李文林;;一类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模型输出跟踪变结构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任章;周风歧;徐德民;;一类不稳定线性区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镇定[A];第三届全国控制与决策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4 刘海林;林岩;姜旭;;一种基于多模型切换的变结构控制方案[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学章;赵文荣;朱广田;;关于热加工的变结构控制[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刘春梅;吴宏鑫;;一种基于滑动扇区的变结构控制设计方法[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刘伟;田树苞;余贻鑫;;变结构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崔志强;郭贵莲;鲁春立;;控制受约束的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支强;蔡远利;;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动态逆全程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10 曹安照;田丽;;直流伺服系统变结构控制滑模超平面的选择[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开宇;变结构控制理论若干问题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赵文杰;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3 龙英文;变结构控制理论问题及在有源电网调节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郑柏超;不确定系统的量化反馈变结构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申宇;滑模变结构控制中抖振的特性研究与抑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贾增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智能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7 毛小兵;变结构控制理论在非线性发动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益波;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孟波;几类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邢海龙;不确定分布参数系统与随机系统变结构控制设计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全达;动力固定浮桥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韩慧媛;倒立摆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忠娟;离散时间变结构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4 李军红;变结构控制抖振问题的研究及仿真[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5 张菊;导弹姿态系统的模糊变结构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郑希云;变结构控制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D];西华大学;2007年

7 回宝成;变结构控制方法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姜云;智能变结构控制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永生;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其在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中华;基于变结构控制策略的舰载光电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机载雷达伺服系统研发及其变结构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11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