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北斗Ⅱ双频载体姿态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发布时间:2017-07-05 06: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北斗Ⅱ双频载体姿态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载体姿态测量系统 北斗Ⅱ 中巷组合 TCAR算法 层次校验


【摘要】:基于导航卫星的载体姿态测量是指利用GPS或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测量运动载体(飞机、舰艇和车辆等)的三维姿态(俯仰角、航向角和横滚角),它是航空、航海以及陆地导航的关键技术,在军事、民用、商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我国北斗导航技术的发展,基于北斗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载体姿态测量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由于基于单频卫星信号的姿态测量技术误差较大,初始化时间较长,且成功率较低,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基于北斗“双频”卫星信号的姿态测量技术,在现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双频姿态测量方法和相应的软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了LAMBDA和TCAR相结合的双频整周模糊度求解方法。本文采用北斗1I平台B1、B2双频中巷组合,针对载体姿态测量中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求解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了现有的算法的特点和不足,研究了LAMBDA和TCAR算法相结合的整周模糊度求解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整周模糊度求解的精度和成功率。(2)提出了层次校验的双频载体姿态测量方法(相关发明专利己公布)。在北斗Ⅱ双频载体姿态测量中,如何从多个整周模糊度候选解中筛选出正确的解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基线长度作为约束,同时给予基线“层次性的角度增量”,并校验基线姿态求解结果的变化,从而从多个整周模糊度候选解中筛选出正确的解。该方法能够提高模糊度求解的成功率和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载体姿态测量系统 北斗Ⅱ 中巷组合 TCAR算法 层次校验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67.1
【目录】:
  • 致谢6-7
  • 摘要7-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3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6
  • 1.3 北斗Ⅱ概述16-21
  • 1.3.1 北斗Ⅱ卫星导航系统简介16-19
  • 1.3.2 导航定位误差19-21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21-23
  • 1.4.1 课题来源21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4.3 论文章节安排22-23
  • 第二章 北斗Ⅱ双频载体姿态测量技术23-42
  • 2.1 北斗Ⅱ载波相位相对定位原理23-29
  • 2.1.1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23-25
  • 2.1.2 载波相位差分25-29
  • 2.2 北斗Ⅱ多频组合29-34
  • 2.2.1 北斗Ⅱ多频线性组合29-33
  • 2.2.2 北斗Ⅱ中巷组合33-34
  • 2.3 双频周跳探测34-36
  • 2.4 载体三维姿态测量原理36-39
  • 2.5 CGCS2000到LLS转换39
  • 2.6 双频载体姿态测量所需数据39-41
  • 2.7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LAMBDA和TCAR算法相结合的整周模糊度求解42-52
  • 3.1 引言42
  • 3.2 整周模糊度求解常用方法42-45
  • 3.2.1 直接双频模糊固定法42-43
  • 3.2.2 北斗双频MTRC算法43-44
  • 3.2.3 双频BFR-3DS~2算法44-45
  • 3.3 北斗Ⅱ双频整周模糊度求解算法45-49
  • 3.3.1 LAMBDA算法45-46
  • 3.3.2 TCAR算法46-47
  • 3.3.3 LAMBDA和TCAR算法相结合47-49
  • 3.4 算法实验49-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载体姿态角层次校验的模糊度检验法52-59
  • 4.1 引言52
  • 4.2 常用模糊度检验方法52-53
  • 4.2.1 Ratio检验法52-53
  • 4.2.2 统计检验法53
  • 4.3 层次校验的模糊度检验法53-56
  • 4.3.1 基线长度检验53-54
  • 4.3.2 基本层次校验54-55
  • 4.3.3 开关层次校验55-56
  • 4.3.4 鲁棒层次校验56
  • 4.4 算法实验56-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59-63
  • 5.1 系统软件功能59
  • 5.2 软件设计59-62
  • 5.2.1 软件界面设计59-61
  • 5.2.2 软件数据处理模块61
  • 5.2.3 双频姿态解算流程61-62
  • 5.3 本章小结62-6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63-64
  • 6.2 未来工作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扬眉,刘经南;整周模糊度解正确性的评价方法[J];全球定位系统;2004年03期

2 范胜林,赵伟,袁信;整周模糊度动态快速求解[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康荣雷;舒兰;陈小平;;粗糙归整映射与整周模糊度解算[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09期

4 康荣雷;舒兰;滕云龙;;变粒度搜索算法与整周模糊度解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21期

5 王浩程;张豪;杨春燕;苑博瑞;;一种利用对称三角分解求解整周模糊度的方法[J];测控技术;2013年10期

6 归庆明,郭建锋;部分岭估计在整周模糊度解算中的应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周非,杨铁军,黄顺吉;基线约束辅助整周模糊度求解研究[J];电子学报;2004年09期

8 黄海兰;;病态模型参数估计在整周模糊度解算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2期

9 李玉海;夏娜;唐媚;钱浩伟;;逆向求解整周模糊度的姿态测量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年07期

10 陈万通;秦红磊;;基于判别式的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亮;沈云中;;基于整参数估计的整周模糊度计算方法及其实现[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2 黄继跃;樊德仁;李玉龙;;整周模糊度及有关技术[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3 黄继跃;樊德仁;李玉龙;;整周模糊度及有关技术[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洪军;肖兴国;;不同模型、方法和星座的整周模糊度可靠性分析[A];全国工程测量2012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裴军;黄康;张志富;;用改进正则化分解方法快解载波整周模糊度[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3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C];2013年

6 卢献健;任超;晏红波;;利用分组搜索算法快速解算整周模糊度[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7 吕志伟;王拓;;一种提高北斗精密相对定位整周模糊度搜索效率的改进方法[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3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C];2013年

8 郭建锋;归庆明;杜院录;李国重;;有偏估计在GPS快速定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郁丰;刘建业;段方;;基于偏差分离估计的GPS整周模糊度快速求解[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庞春雷;赵修斌;卢艳娥;余永林;;基线约束条件下GPS整周模糊度快速解箅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树新;GPS整周模糊度动态确定的算法及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张小超;面向精准农业的GPS信号处理与定位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宋高顺;MIMU辅助卫星测姿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周命端;基于施工机械安全监控的GPS技术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鹏华;带有坡度约束的整周模糊度动态解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彦坤;MIMU辅助双天线GPS组合测姿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付鹏程;GPS姿态测量及其整周模糊度算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4 戴金林;基于北斗Ⅱ双频载体姿态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袁伟;运动中整周模糊度快速分解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祝会忠;网络RTK整周模糊度快速解算[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7 王兆龙;北斗导航系统双频整周模糊度的快速解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樊文静;高精度GPS数据处理及整周模糊度搜索算法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刘永彪;基于GPS双天线的定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崔铭;基于GPS的姿态测量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20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520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