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LDPC码编码识别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3:02

  本文关键词:LDPC码编码识别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道编码 LDPC码 盲识别


【摘要】:为了提高协作通信的频谱利用率,满足通信侦察的需求,需要分析收到数据的编码类型及参数以便接收方作出有效的反应,这就用到了信道编码识别技术。此项技术是指在未知或已知部分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接收的编码序列进行参数识别,该技术有很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针对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识别进行了研究,解决了LDPC码编码参数以及分组起点的识别问题。由于LDPC码的编码码长远大于普通的信道编码,而且其校验矩阵与生成矩阵的数据规模也相对较大,因此传统的编码识别方法难以发挥作用。现有算法大多是利用硬判决数据计算满足校验方程的概率进行识别,但是由于数据丢弃了软信息,因此低信噪比下识别性能仍有待提升。因此有研究转向利用信道输出的软信息,将校验关系映射到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比)域,遍历编码参数集进行识别,然而这种做法增加了识别过程中的计算量。本文针对低信噪比时不能稳定地获得最大平均对数似然比而使某些码率识别性能下降迅速的问题,利用关键参数的分布特征,改进了参数识别判决器,并且还根据改进判决器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峰值特征提取的LDPC码识别方法,直接根据提取的峰值特征识别编码参数,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提高了识别速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编码识别算法可以在低信噪比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识别准确率,且能够将算法的计算量平均减小约一半以上。本论文方法已经通过测试平台进行了实测,满足了项目指标的要求,通过了验收。
【关键词】:信道编码 LDPC码 盲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符号对照表9-10
  • 缩略语对照表10-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现状15-16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16-19
  • 第二章 LDPC码基础及其识别概述19-29
  • 2.1 LDPC码的定义和表示19-21
  • 2.1.1 LDPC码的定义19-20
  • 2.1.2 LDPC码的表示20-21
  • 2.2 LDPC码校验矩阵的设计21-22
  • 2.2.1 校验矩阵的结构化设计21
  • 2.2.2 基于数学理论的设计方法21-22
  • 2.3 LDPC码的编码和译码22-24
  • 2.3.1 LDPC码的编码22-23
  • 2.3.2 LDPC码的译码23-24
  • 2.4 基于硬判决的识别方法24-26
  • 2.4.1 基于统计特性的识别方法24-25
  • 2.4.2 基于伴随式计算的识别方法25-26
  • 2.5 本章小结26-29
  • 第三章 基于峰值特征提取的LDPC码编码识别技术29-41
  • 3.1 LDPC码识别系统模型29-30
  • 3.2 参数识别判决器30-37
  • 3.2.1 校验方程的对数似然比形式31-32
  • 3.2.2 平均对数似然比判决器32-34
  • 3.2.3 改进的参数识别判决器34-37
  • 3.3 LDPC码编码识别算法37-38
  • 3.4 算法复杂度对比38
  • 3.5 本章小结38-41
  • 第四章 LDPC识别算法的仿真分析41-53
  • 4.1 IEEE 802.16e LDPC码简介41-44
  • 4.2 算法的识别流程44-45
  • 4.3 算法中相关参数的确定45-46
  • 4.3.1 参数 α 的确定45-46
  • 4.3.2 参数 β_1、β_2的确定46
  • 4.4 算法识别率对比46-48
  • 4.5 算法的识别速度对比48-49
  • 4.6 实验平台测试结果49-52
  • 4.7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3-55
  • 5.1 论文总结53
  • 5.2 研究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1
  • 作者简介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成明;龚本刚;许超;;系统编码与非系统编码信息论模型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05期

2 陈婧;蔡灿辉;;基于分层结构的多描述编码[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凤;多描述编码及其视频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04期

4 郭晓东,李临生,张雄;一种基于图像平滑的近无损编码方案[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1期

5 任家东;尹晓鹏;;一种新的基于区域的动态编码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6年18期

6 王有德;;CC—DOS对照表的修改和词组库的生成[J];成都师专学报;1990年01期

7 ChrisJones;状态编码中的寄存输出[J];电子产品世界;1996年08期

8 朱仁峰,周辉;自适应块截短编码的一种实现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陈光;耿幼平;宋雅琴;;编码调整的实施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4期

10 钱海鹏;章民立;;几种方块编码方案的进一步探讨[J];信号处理;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东;李临生;张雄;;一种基于图像平滑的近无损编码方案[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陈光;耿幼平;宋亚琴;;编码调整的实施方案[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家东;岳丽文;;基于前缀方式的素数编码方案研究[A];2006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泽军;;CEFR系统和设备编码方案探讨[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5 高克军;;数字和编码[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6 徐娟;李战怀;王彦龙;;基于更新代价的XML文档区间编码方案研究[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7 卢锟;;电力资产RFID物品编码方案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张岩;;一种改进的安全网络编码方案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曹源;梁华国;黄正峰;;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FSM低功耗状态编码[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侯铭睿;史萍;骆超;;基于Wyner-Ziv编码的容错视频传输方案[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太子龙集团CIO 徐建洪;不断修缮 建立完善的企业编码管理体系[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美奂;唯有源头“清”水来[N];电脑报;2007年

3 南京联创系统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顾恺;移动数据传输中的差错控制[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FEC技术成倍增加ULH传输距离[N];人民邮电;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编码协同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蔡灿辉;多描述编码与互联网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范钰华;率失真优化的多描述编码及其在图像视频通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建富;H.265/HEVC编码加速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毕凌燕;交叠正交变换与视频分割编码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6 董_g焘;H.264/AVC编码优化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范晨;视频容错编码与传输技术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8 张金雷;基于分布式编码的图像无损编码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王锋;无线I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海波;可视秘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基于编码信息相关性的3D-HEVC深度优化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成炜;CPC在编码协作中的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莲;基于编码的端到端传输协议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欧阳晓;HEVC屏幕内容编码的帧内预测快速算法[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5 郭建辉;基于点阵的数码纸编码及识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章威;偏振编码通信系统中偏振正交损失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汪子琦;基于分布式编码缓存的视频多播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罗琦;基于更新标识符的改进分数编码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赵佳;支持动态XML Twig查询的编码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10 张邵欣;基于NMF编码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5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565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2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