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分布反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远场分布特性
本文关键词:三阶分布反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远场分布特性
【摘要】:研究了三阶分布反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设计、制作并分析了其纵模和横模特性.通过建立波导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激光器波导结构内的三维模场分布,通过本征模的损耗分析器件的纵模模式选择机理.同时,由本征模的近场通过近-远场傅里叶变换求得激光器的远场分布.采用半导体工艺制作了4.3 THz双面金属波导三阶分布反馈量子级联激光器,测量了不同器件的发射谱和远场光束质量,远场发散角为12?×13?,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符合.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4CB339803)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批准号:2011YQ150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575214,61404149,61404150,6160416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号:14530711300,15560722000,14ZR1447400,15YF1414400,15JC1403800)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N248
【正文快照】: 研究了三阶分布反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设计、制作并分析了其纵模和横模特性.通过建立波导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激光器波导结构内的三维模场分布,通过本征模的损耗分析器件的纵模模式选择机理.同时,由本征模的近场通过近-远场傅里叶变换求得激光器的远场分布.采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王骐,尚铁梁;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发展及其应用[J];激光与红外;2001年02期
2 刘峰奇,王占国;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J];物理;2001年10期
3 李华,李爱珍;四阱耦合InGa As/InAl As/InP量子级联激光器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4 王志军;;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发展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王玉然;;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J];电子技术;2009年09期
6 徐世录;;美国继续发展量子级联激光器[J];光电技术应用;2009年06期
7 汤媛媛;刘文清;阚瑞峰;张玉钧;张帅;许振宇;阮俊;;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高灵敏快速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气体浓度[J];中国激光;2011年12期
8 ;波兰科学家研究成功制造量子级联激光器技术[J];机电工程技术;2012年04期
9 宋淑芳;邢伟荣;刘铭;;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3年09期
10 张权生,刘峰奇,王占国,郭长志,陈水莲;量子级联激光器[J];量子电子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俊诚;;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曹俊诚;吕京涛;;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蒙特卡洛模拟[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吕燕伍;;氮化物半导体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材料设计[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刘峰奇;;应变补偿量子级联激光器(特邀)[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权生;刘峰奇;王占国;郭长志;陈水莲;;量子级联激光器[A];第四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9年
6 曹俊诚;韩英军;;太赫兹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峰奇;刘俊岐;陈剑燕;王涛;王利军;梁平;胡颖;王占国;;高功率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锦川;刘峰奇;王利军;刘俊岐;王占国;;波长4.6μm高性能无冷工作的量子级联激光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海龙;龚谦;;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电极制备中的几个问题[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汤媛媛;刘文清;阚瑞峰;张玉钧;许振宇;张帅;崔益本;何莹;;基于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大气中水汽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王小龙;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功率达到1瓦特[N];科技日报;2013年
2 刘海英;新型中红外激光二极管转换效率超50%[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常丽君;夜幕下,,捕获“隐身”太阳能[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琛;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全光调制的高速中红外调频光谱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高少文;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电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3 吕京涛;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及其它半导体辐射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年
4 李华;气态源分子束外延材料生长及特性和量子级联激光器材料生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5 王玲芳;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气体光谱检测关键技术[D];重庆大学;2012年
6 杨全魁;InGaAs/InAlAs量子级联激光器物理、材料及器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7 何晓勇;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电子输运及波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俊;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结构设计与输运性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宝翠;电子横向运动对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性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梅斌;量子级联激光器基础材料结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8年
4 王丽丽;量子级联激光器电路模型分析及驱动电路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振;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气体传感器的电路设计[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李祥;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微量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平;基于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分子吸收光谱[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营营;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建模与仿真[D];复旦大学;2012年
9 阳杰;量子级联激光器Pspice建模与仿真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于冰;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有源区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126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26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