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不带奇异数的双重子态(英文)

发布时间:2017-12-07 04:01

  本文关键词:不带奇异数的双重子态(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氘核 张量力 双重子 隐色道


【摘要】: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下应用共振群方法讨论了三个非奇异的双重子态的性质。计算中的模型参数取自我们以前的工作,拟合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散射相移确定下来的。首先,研究了氘核的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氘核是多年来实验上唯一发现的双重子态。氘核属于核子-核子系统,它是自旋为S=1和同位旋为T=0的双重子态。我们计算了氘核的结合能、散射长度以及氘核的相对运动波函数,结果表明手征SU(3)夸克模型可以合理描述氘核的性质并且发现张量力对形成松散束缚态的氘核是重要的。然后,给出了S=3和T=0的??双重子态的理论预言结果,这里考虑了分波耦合和隐色道耦合效应,计算了结合能和均方根半径。结果表明,隐色道耦合效应比分波耦合效应大,也就是说隐色道耦合效应在形成(??)ST=30双重子态中是重要的。我们的理论预言结果在几十个Me V左右,低于??道的阈值但是高于N?π的阈值.出乎意料地,我们的预言结果很接近最近2014年WASA的实验结果。接着,给出了对S=0和T=3的??双重子态性质的最新研究结果,这里在以前的单道计算基础上考虑了隐色道耦合效应。结果表明,隐色道耦合对(??)ST=03的结合能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和(??)ST=30一样,它的质量低于??道的阈值但是高于N?π的阈值。最后,对S=3以及S=0两个不同??自旋态,详细比较了两者结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σ′介子交换和OGE交换对自旋S=0和S=1态提供的吸引作用分别是主要的,从而导致耦合道计算中系统的结合能变大。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
【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1575076,11375080) Program for Liaoning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LR2015032)~~
【分类号】:O571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bound state.The new(??)ST=30 state belongs toa tightly bound state,and the deuteron is a looselyExploring dibaryon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bound state.The deuteron is nucleon-nucleon(NN)of strong interaction,since it is a good place to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中道;双重子态Ω~- Ω~-的产生率[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9年00期

2 王凡,平加仑,巫光汉,,滕礼坚;重子相互作用和双重子[J];核物理动态;1995年02期

3 庞侯荣,平加伦;一种双重子态的新计算[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戴连荣,李春然,佟蕾;非奇异双重子ΔΔ结合能计算[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谢淑琴;张启仁;;双重子共振态的么正对称性[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5年04期

6 陈华中;韩文述;金星南;张锡珍;;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与双重子共振态[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6年00期

7 戴连荣;傅瑶;王印;刘忠佐;;双重子ΔΔ_(3,0)和ΔΔ_(0,3)的结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锡珍,陈华中,陈宝秋,韩文述,金星南;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与双重子共振态[J];科学通报;1988年13期

9 马维兴;双电荷交换反应与双重子共振态[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8年10期

10 鲁希锋,平加伦,王凡;推广的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与d~*双重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平加伦;王凡;;母分系数展开技术在双重子态计算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2 ;“重子、双重子和奇特夸克-胶子态”研讨会日程[A];Baryon, Dibaryon and Exotic Quark-Gluon States--Proceeding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3 ;“重子、双重子和奇特夸克-胶子”研讨会通讯录[A];Baryon, Dibaryon and Exotic Quark-Gluon States--Proceeding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4 陈华中;韩文述;张锡珍;陈宝秋;金星南;;氘核光致蜕变与△(1236)传播子的能量相关效应[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5 王凡;巫光汉;滕礼坚;平加伦;;重子互作用和双重子态的夸克脱定域色屏蔽模型[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6 马余刚;;STAR-TOF物理与TOF研制[A];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美;组份夸克模型与奇异双重子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新梅;非奇异双重子态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傅瑶;奇异数为-5的双重子态结构[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忠佐;奇异数为-1的双重子态[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京;奇异数为-6的双重子结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5 鲁希锋;应用推广的QDCSM模型计算NN散射相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61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261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