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D因子化框架下无粲B_c→VV衰变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QCD因子化框架下无粲B_c→VV衰变过程研究
【摘要】:在QCD因子化框架下对Bc→VV(V代表轻矢量介子)无粲衰变进行了研究.在计算中采用两种方案来处理端点发散问题,方案Ⅰ是采用参数化方法,方案Ⅱ是Cornwall提出的红外有限胶子传播子.结果表明,在Bc→VV过程中,发散只存在于幂次压低的贡献中.与此同时,采用方案Ⅱ后,湮灭图的贡献得到了增强.从数值结果上来看,Bc→ρ-ω,K*-K*0过程有着较大的分支比,在10-7量级,因而有望在高能物理实验上被较早地观测到.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5055)
【分类号】:O572.2
【正文快照】: 0引言Bc介子是标准模型中唯一一个由两种不同味道的重夸克组成的介子,有着明确的B、C量子数(B=C=±1),同时质量在B-D介子的阈值以下,所以它对强作用和电磁作用是稳定的,只能通过弱作用进行衰变.在标准模型中,Bc介子的弱衰变可以分为三类:(1)c夸克衰变,b夸克作为旁观者夸克;(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向尧,曹学蕾,尹新国;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 ■~0K~+衰变(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2期
2 邢志忠;B→D~((*))π衰变的因子化参数与强作用位相差(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2期
3 宫海军,孙俊峰,杜东生;D_s→φπ的理论分析(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7期
4 李克轩;;因子化方法求解三参量势函数的Schr銉dinger方程[J];高师理科学刊;2012年04期
5 吴向尧,尹新国,郭义庆;非因子化方法研究B~-→π~0π~-衰变过程[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鲁公儒;苏方;杨亚东;郝红军;;QCD因子化方法下忡_s→π~+π~-中湮没强度的探索[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年06期
7 王光怀;刘晓静;张丙新;杨传顶;郭义庆;;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ππ,Kπ,KK衰变[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年03期
8 郑晓光;刘晓静;范希会;郭义庆;;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0→■~0π~0衰变[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陈健华,况蕙孙;核子因子化亲态比系数在中子-质子耦合空间的计算[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05期
10 杨悦玲;孙俊峰;王学雷;鲁公儒;;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q_1q_2过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娜;B_c和γ介子两体非轻衰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周剑;强子结构与共线高扭曲度因子化在高能反应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少敏;B→VV中的因子化和新物理[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楠;QCD因子化框架下B→PP过程中旁观者散射和湮灭图效应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丽丽;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J/ψ,γ介子两体非轻弱衰变[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胡晓会;B和B~*介子两体非轻弱衰变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攀攀;因子化框架下B_(s)~*→M_1M_2(M=D,D_s,π,K)两体非轻弱衰变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新;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与B→pη~(′)衰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前贵;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与B→K~*K(η~(′))衰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辉升;pQCD因子化方法与B→πη~(′)衰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新芬;PQCD因子化与B_s介子两体强子衰变过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娜;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_c→B~((*))P,,BV衰变[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齐娇婧;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下B→PP衰变过程与双Higgs模型修正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6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26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