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薄膜厚度对飞秒激光烧蚀铜纳米薄膜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00:02

  本文关键词:薄膜厚度对飞秒激光烧蚀铜纳米薄膜的影响研究 出处:《科技通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飞秒激光 铜纳米薄膜 抛物线型双温模型 动态反射率和吸收率


【摘要】:为了研究铜薄膜厚度的变化对飞秒激光烧蚀铜薄膜过程的影响,考虑反射率和吸收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采用抛物线型双温模型,使用隐式差分的方法进行离散化,对250、500、1000 nm三种不同厚度铜纳米薄膜,在脉宽为100 fs、能量密度为6500的激光烧蚀下,铜纳米薄膜表面的电子温度、晶格温度、反射率、熔化深度的变化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铜纳米薄膜厚度的增加对表面电子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对表面晶格温度的影响较大,熔化深度具有较大幅度的减小;在烧蚀过程中,薄膜表面的反射率和吸收率有明显的下降,将其考虑为常数处理是欠稳妥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hickness of copper film on the process of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copper thin film, the parabolic double temperature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reflectivity and absorptivity with temperature. Three kinds of copper nanocrystalline thin fil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of 2500nm and 1000nm have been discretized by implicit difference method under laser ablation with pulse width of 100fs and energy density of 6500. The changes of electron temperature, lattice temperature, reflectivity and melting depth on the surface of copper nanocrystalline film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copper nanocrystalline films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urface electron temperatu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lattice temperature on the surface lattice temperature is greater, and the melting depth decreases greatly. In the process of ablation, the surface reflectivity and absorptivity of the film decrease obviously, and it is not safe to consider it as a constant treatmen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分类号】:O484
【正文快照】: 由于飞秒激光的脉宽极窄,可以达到10-15s的数量级,因此飞秒激光可以在很低的脉冲能量的条件下即可获得非常高的功率密度,此外,由于飞秒激光的脉宽可以比电子弛豫时间、电子-声子弛豫时间更短[1,2],因此可以用于调控电子状态,实现对金属材料的“非热加工”。飞秒激光在物理、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利广;赵勇;俞进;盛广沪;郑军;;氨对硅基铁纳米薄膜高温重凝核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4期

2 方德声;;纳米薄膜的润滑理论[J];科学;2002年03期

3 富笑男,李新建;一种自支撑金纳米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氮吸附特性[J];物理学报;2005年11期

4 张杨;张建华;文玉华;朱梓忠;;含圆孔纳米薄膜在拉伸加载下变形机理的原子级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5 钱龙;程广贵;凌智勇;张忠强;丁建宁;孙东健;张睿;;非接触铜铝纳米薄膜侧向移动相互作用的分析[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6 贾海坤;王世斌;李林安;佟景伟;;纳米薄膜屈曲模式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1年06期

7 曹炳阳;张清光;张兴;Takahashi Koji;Ikuta Tatsuya;乔文明;Fujii Motoo;;金纳米薄膜面向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8 史册;邵光杰;胡婕;赵北龙;吕彦玲;;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纳米薄膜的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10期

9 宋长安,车京兰;纳米薄膜的制备[J];甘肃科技;2005年02期

10 华钰超;董源;曹炳阳;;硅纳米薄膜中声子弹道扩散导热的蒙特卡罗模拟[J];物理学报;2013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乔;赵亚溥;;纳米薄膜结构的热弹性振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徐大雄;;光学纳米薄膜技术及其在防伪、装饰方面的应用[A];第五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汪信;刘孝恒;;空气-水界面无机纳米薄膜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孟祥敏;尚乃贵;李振声;I.Bello;李述汤;;碳片组成的纳米薄膜材料显微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倪萍;乔山峰;李红娟;刘宗怀;;层层组装技术制备氧化石墨/聚合物纳米薄膜[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郭建刚;;纳米薄膜尺寸和表面相关的热膨胀系数[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徐洮;杨生荣;陈淼;薛群基;;离子注入对金属纳米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周军;张友琴;倪俊鹏;陈晓艳;胡传英;吴立新;付昱;;无机纳米薄膜的转移[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9 陈奎永;黄小彬;唐小真;;一步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聚膦腈超薄纳米薄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康志新;方刚;侯文婷;刘应辉;赖晓明;李元元;;具有低表面自由能有机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功能特性[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涂文;日本研制出厚度只有75纳米医用纳米薄膜胶布[N];中国包装报;2009年

2 悦朋;新型“创可贴”——纳米薄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3年

3 梁慧超 崔昕;国家标准《纳米薄膜厚度测量方法》审查会在京召开[N];中国建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伟;基于纳米粒子的界面组装制备刺激响应性纳米薄膜[D];复旦大学;2014年

2 闻俊锋;导电聚合物复合纳米薄膜及其电极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郭朋真;油水界面自组装金银纳米结构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艳;面向化学生物传感应用的卷曲复合贵金属微纳米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陈們;对向靶磁控溅射法制备TiO_2纳米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白涛;稀土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郑亚建;金属纳米薄膜表面的光力与光热操控[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建刚;纳米层状材料弹性与磁弹性弯曲特性的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季红军;空气—水界面金属氧化物纳米薄膜的自组装体系[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陆学斌;多晶硅纳米薄膜压阻特性及其压力传感器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鑫;纳米薄膜的力学性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云麒;钬、锰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朱贺杰;Si基ZnS纳米薄膜的化学水浴合成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郭瑞芳;Si基PbS纳米薄膜的化学水浴合成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何煦;纳米级不互溶体系中的界面及三叉线演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罗晶晶;铜氧化物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肖杏芳;原子层沉积纳米薄膜在纺织品抗紫外整理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8 环静;油水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一维稀土纳米薄膜及其发光性能[D];复旦大学;2014年

9 胡佳鑫;CVD法制备二硫化钼薄膜及物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10 薛胜男;可层层剥离银薄膜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0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390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