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微纳光纤耦合器无标生物传感特性

发布时间:2018-01-17 16:25

  本文关键词:微纳光纤耦合器无标生物传感特性 出处:《光学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光学 光纤传感器 微纳光纤耦合器 无标生物检测 重复性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耦合器的高灵敏度、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并对该传感器用于无标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熔融拉锥法拉制出腰椎直径为3μm的光纤耦合器,并进行折射率检测实验。实验测得折射率灵敏度为1402.3nm/RIU,对检测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459。微纳光纤耦合器的弱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符。将此微纳光纤耦合器用于检测羊免疫球蛋白(IgG)抗原,得到了2pg/mL的检出限;10次解离再生实验验证了该传感器的重复性,表明了微纳光纤耦合器在无标生物传感中具有高检测灵敏度的潜力和较好的实用价值。
[Abstract]:A highly sensitive and portable biosensor based on micro-nano fiber coupler is proposed. The sensitivity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sensor for non-standard biological detection were studied. The optical fiber coupler with lumbar vertebrae diameter of 3 渭 m was fabricated by melt pull tapered Farra. The refractive index detec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refractive index sensitivity was 1402.3nm / r RIU. the results were fit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fitting curve is 0.99459.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weak coupling model of the micro-nano fiber coupler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micronano fiber coupler is used to detect the IgG of goat immunoglobulin. Antigen. The detection limit of 2 PG / mL was obtained.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sensor is verified by 10 experiments of dissociation and regener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icro-nano fiber coupler has the potential of high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good practical value in the non-standard biosensor.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5DFG02620)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61504143) 国家863计划(2015AA042402)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20160520097JH);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双十工程”(20140201011GX)
【分类号】:TN253;TN622
【正文快照】: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微纳光纤传感器以其灵敏度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集成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1-4]。微纳光纤传感器用于生物检测领域时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和体积小等优势,且具备阵列化和多0306005-1目标同时检测的巨大潜力,是一种功能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天水;曹文华;;光纤耦合器及其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6年06期

2 张靖华;光纤耦合器偏振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1期

3 谢应茂;三芯非线性光纤耦合器中的暗孤子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齐赞伟,魏道平,赵玉成,简水生;宽频带光纤耦合器的原理及其制备[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9年01期

5 李川,张以谟,刘铁根,李欣,张大煦,黄清;熔锥光纤耦合器的应变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1年09期

6 李川,张以谟,刘铁根,李欣,张大煦;Y型熔锥光纤耦合器的应变响应[J];光子学报;2001年11期

7 郑宏军,黎昕,杨恒新,周生歧,黄玉青,张一青;光纤耦合器的光功率分配精确校正[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贾波,钱松荣,华中一;光纤耦合器的差频特性及其应用[J];中国激光;2002年07期

9 苗健宇,段吉安,帅词俊,易子馗;新型2×2单模光纤耦合器研究[J];甘肃科技;2005年08期

10 黄天水;曹文华;尹新付;郭力争;;双芯非线性光纤耦合器的相敏特性[J];激光与红外;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春郁;余有龙;高应俊;;非对称光纤耦合器的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何晶晶;张湘英;王侠;;高功率光纤耦合器的实验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陈新桥;林如检;;塑料光纤耦合器的研制方法探讨[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4 杨春;孙小菡;王云明;夏春明;张明德;丁东;;1×7圆柱形混合棒塑料光纤耦合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5 叶勇;徐峰;张静;吴万青;俞本立;;双芯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的耦合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文;;可调分束比的单模熔锥型光纤耦合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7 曹雪;余有龙;柳春郁;;熔锥型光纤耦合器的宽带特性研究与损耗分析[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袁洪良;李齐良;;基于非线性非对称光纤耦合器全光逻辑门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徐毅;;可调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戴翠霞;;基于3*3光纤耦合器的双通道OCT成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程献影 唐新培;用心跳好“发丝上的舞蹈”[N];中国航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玉霞;横空出世的康阔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修军;光纤中非线性管理与非线性光纤耦合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悦;侧边熔贴型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制作参数的优化设计[D];暨南大学;2015年

2 苗培培;熔融拉锥光纤耦合器特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韶强;光纤耦合器制造设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柴秀丽;一种3×1光纤耦合器的研制[D];河南大学;2005年

5 王炯;光纤耦合器流变制造过程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杨建华;光纤耦合器制作与光谱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邢彩虹;球聚焦型3×1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夏可宇;塑料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9 郝蕴琦;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王伟强;单模单偏振光纤耦合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37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437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